记忆里的元宵节

记忆里的元宵节

摘要: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在这一天里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一种节日的形式,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是团圆和睦,丰收美满的象征。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延续下来的民俗。古时候,每逢过年,门楣上的大红春联,映衬着节日里的灯红酒绿,从年头热闹到年尾,可谓是节目不断。初一拜年,初二回门,初三、初四走亲串友,踏雪郊游,临近正月十五,更是挂大红灯笼悬于门庭之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猜灯谜、逛灯会,放烟花,跑龙灯……至元宵节这天,人们还要吃汤圆,进行各种观灯、赏灯活动,将“年”的最后一天推向新的高潮。

因为很多活动都是与“灯”有关的,所以元宵节这一天又称为“灯节”。灯节来到,不管是不是纷繁热闹,再贫困的人家,也要在这一天从集市上买来红萝卜和青萝卜,切成大小不等的小段,用钱币在萝卜中间掏一个小坑,中间插上一枝捻了棉芯的柴棒,点燃放置在大门口、屋门角,美其名曰“送灯”。有心的人家,还会在萝卜灯上削出各种美丽的花边,以及好看的造型,摆放在灶房里的锅台上,院子里的石磨上,成双成对,非常好看。

上世纪七十年代,民俗活动曾有过回落,我的儿时的元宵节,几乎没有逛灯会、猜灯谜、跑龙灯这些活动了,其他的活动便是在元宵节这天打灯笼,放烟花,吃粘饼(用糯米面油炸而成的一种饼)。那时我随父母在一个乡村安家落户,当时乡下的日子非常窘困,村里很少在这些节日里将那些盛大的民俗节目拿出来热闹一下,大家唯一的娱乐方式便是元宵的晚上吃汤圆、放烟花、赏一赏自己制做的萝卜灯。

在这一天里,男孩子可以放鞭炮,女孩可以放手花,那是一种只出火花不会炸响的烟花,可以握在手里,女孩子们都叫它“手花”,做烟花的纸都是用旧年画做成的,五颜六色,好像这种烟花本来就是专门为女孩子制作的。母亲的堂弟,我的一个表舅就是做烟花的,他们村里人人都会做鞭炮,做烟花,男的女的一家人齐上阵,有滚筒的、捻芯的,从入秋做到年底,到了新年便拿到集市上去卖,在家乡的集市上赶完集,他总会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这里与他家相隔有百多里,这么远的路都没能难倒他。腊月二十八是我们这里的年集市,天还朦朦亮,表舅的嗓门就在熙攘的市场里响起了。

一个外乡人,到我们这里来卖烟花,许是不容易的吧,我经常看到表舅的自行车上,到处是泥巴,因为天冷,呼出的热气将眉毛胡子都冻的挂着一层花白的冰碴。除了他骑来的满身泥水的车子,就是他的一件破旧的黑棉袄,还有他特意放到我家门前,给我们的五六盘的烟花、鞭炮。高兴地看着用各色花纸做成的烟花,到了真正放烟花的时候,母亲却说,十五的晚上,女孩子只能玩“灯”,不能动“火”。于是,烟花又回到哥哥们手中了。

母亲叫上我,用五分的硬币挖胡萝卜灯,灯做好,插上棉芯,倒上陈年的花生油,再挨个角落里去送灯。母亲的口中念念有词,念叨着乡下流行的含意简单的祷语,祈求全家来年平平安安!团团圆圆。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件。每次帮母亲去送灯,我都做的非常虔诚,彷佛这样虔诚才能做到心安。听老人们说,早些年,正月十五黄昏时分,人们须携灯至祖坟点燃祭拜,俗谓“给老祖宗送灯”,同一天晚上,各家还要到土地庙、家庙、支谱、关帝庙去送灯、燃灯,以祭神祭祖的方式敬些果品香火。

最有意思的是吃汤圆。我的母亲是北方人,过元宵节从来不会做元宵,偶尔有一些糯米賲,也给我们用油炸面饼吃了。有一年元宵节,我在城里上学没有回家,新婚不久的哥哥带我去嫂子的娘家吃元宵。嫂子的父母是南方人,她们家做的元宵很地道。那是我第一次吃元宵,从来没见过元宵的我,看到嫂子娘家的桌上摊了一张案板,案上摆着一溜圆白的小东西,感觉很新奇。嫂子的妈妈把半锅清水烧开后,将它们挨次下进锅,沉甸甸的汤圆一下沉了底。等元宵从滚水里浮出来,三五成群地漂一起,圆圆的肚子也鼓起来。啊,原来所谓的汤圆是这样的!

当一锅绵软饱满的汤圆熟透,润滑剔透地盛在碗里,一人一碗分到面前的时候,我看到碗中的汤圆,它们原来是软软的,滑滑的。嫂子的妈妈告诉我们说,汤圆不能多食,否则容易积食。她给每人的碗里盛进了五个。当这五个汤圆盛到碗里时,它们一下就滑挤到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圆”, 就像梅花组成的形态,团抱在一起,分不出单独的它们来了。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民俗又开始盛行起来,流传不衰,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又增加了不少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人们不仅在家里掌灯,而且还在当地各景区推出大型特色花灯展,经由民间花灯艺人匠心独运,精心制作而成,风格各异,与当地景点交相辉映,让游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和母亲一样,我仍喜欢用萝卜做些萝卜灯,元宵节的晚上,把所有的灯都点燃,大门上悬挂的是彩灯,底座上掌起的是宝塔灯,屋门两边是形象逼真的莲花灯,楼上楼下,无处不是灯花的跳跃。送完灯,再到大街上看跑龙灯。跑龙灯,小年过后就有人组织了,行头是老辈子传下来,大都在一只旧箱子里放着,单等正月十五那天,找出来穿在身上。大红的袄深绿的裤,凡上场的都要画上浓浓的妆。每个角色都各有身份,有渔翁、媒婆、傻公子、俊媳妇等,滑稽的扮相,夸张的动作,使场面火爆热闹,引来观众阵阵欢笑。

如今,放烟花的心情已经淡了,屋内悬灯挂彩、屋外烟花起落,全家人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在正月十五这天还是必不可少的。旧书里说,元宵赏灯的真正作用,是灯火可以驱除凡间的邪祟。南宋文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在这一天里的一切活动,不仅是一种节日的形式,更是一种美好的祝福,是团圆和睦,丰收美满的象征。

(摘编自《文汇报》 文:若荷)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