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春秋》与君子政治

【2017-09】《春秋》与君子政治

《春秋》的主要内容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鲁国史官的记载,据说孔子曾对它做了文字加工。《春秋》的记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一句话简单交待事件基本要素,形式上很有些像现在的报纸新闻标题,所以王安石曾讥之为“断烂朝报”。因为《春秋》的这一特点,所以战国到汉初的人们就为它做了疏解,这就是所谓“《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个别字词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则多是补充记事。《公羊传》在汉代倍受推崇,直接参与指导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从西汉末年开始,《左传》逐渐引起人们注意,并在东汉后期占据了《春秋》学的统治地位。

《春秋》所记载的主要是242年间的政治活动,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实践影响很大,有些内容到现在仍有很大意义。春秋时政治家多彬彬有君子之风,称当时的政治为“君子政治”也并不为过。如宋国的执政华元,因为对下属奖赏不均,招致了驾车者羊斟的嫉恨。宋国与郑国打仗时,羊斟为泄愤,驾车带华元冲入敌阵,使华元被俘。华元回国后,见到羊斟,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是马的问题。”后来华元巡查筑城工作,又被工人以被俘事讽刺,但他并不恼怒,只是幽默地回应。从这些事可见当时政治家的气度。

春秋时的政治家多有强烈的责任感。鲁宣公四年,楚国的子越作乱被平定,全族被灭。这时子越的侄儿箴尹克黄出使齐国回到国境听说了这一消息,下属劝诫箴尹不要再回去,而箴尹认为使命重大,不能放弃。于是回国后先报告了出使的情况,然后自己走向司法部门请求被拘押。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太子蒯聩劫大臣孔悝以作乱,孔悝的家宰子路听说后马上奔向孔家。守门人告诉他就不要进去送死了,子路说:“我拿了他的俸禄,必须要救他的患难。”于是进入孔家,为救孔悝而死。

春秋时的政治家以其实际行动阐述了执政者应容得下批评。郑国的子产刚刚执政不久,人们怨言很多,常集中在学校里批评时政。有人建议子产毁掉学校,免得被批评。子产说:“人们认可的我就去做,人们批评的我就改掉,这些人都是我的老师啊。我只听说要加强自己的道德来减少怨言,没听说要用威权去防止怨言的。毁掉学校当然就马上没有批评,但就像筑堤防水一样,一旦决口,伤人必多,就没办法救了,不如留下缺口,让水得以疏导。”果然,过了几年,批评的声音少了很多,而子产也成为我国著名的政治家。

《春秋》中关于政治的事例还很多,如“国将兴,听于民”的民主观,“以德和民”的德政观,“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人事观等等。应指出的是,《春秋》三传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实际,有些内容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这是阅读这一组著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