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京张医疗协作高速路

共筑京张医疗协作高速路

摘要:说到张家口,几年前或许您还不是很熟悉,但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张家口的距离。对我来说,可能比在座的各位更有感触,因为我是第一批支援张家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张家口的发展。

大家好!我叫万伟庆,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主任医师,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挂职副院长的故事。

说到张家口,几年前或许您还不是很熟悉,但是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张家口的距离。对我来说,可能比在座的各位更有感触,因为我是第一批支援张家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张家口的发展。2015年的8月1日, “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正式挂牌,我作为天坛医院代表,从那天就开始了北京人在张家口的从医生涯。

在我们脑科中心入驻之前,张家口本地医院在脑神经疾病诊疗方面的水平还满足不了当地百姓的需求,很多患者只能到北京看病。除了长途奔波,还要面对挂号难、住院难、花费高等问题。所以,我们中心一成立,就引起了张家口及周边地区患者的极大关注,大家都盼着我们脑科中心快点开张,好在家门口就能看北京的医生。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宣化区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到我们中心来的时候,已经被脑瘤折磨了四年多。由于年龄太大,手术风险高,一直没得到过系统的治疗。那段时间,老人病情突然加重,走路不稳、小便失禁、精神也开始出现恍惚。家里要带老人到北京看病,可老人担心自己扛不住奔波,没有同意。当听说我们天坛医院在张家口设医疗点后,老人一下子觉得自己有救了。

一见到我,老奶奶的眼泪刷的流了出来,干瘦的双手紧拉着我不放。看着老人求救的目光,我犹豫了。如果在北京,我可以接,因为北京医疗设备先进,人员配备齐全,像老奶奶这样一台大手术,至少需要7、8个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完成。可现在呢,我们中心刚刚成立,手术设备、专业人员和医疗团队都还在建设过程中。但是,看着老人祈求的目光,听着那被痛苦折磨地颤颤巍巍的声音,我怎么能忍心拒绝她。为了能尽快给老人手术,我想尽办法,人手不够就一人身兼多职,从制定手术方案到手术风险评估,从做术前准备,到手术台摆放体位、操刀开颅,甚至连麻醉和术后监护都要关注。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技能,终于成功地帮老人切除了脑子里像拳头大小的一颗肿瘤。这是我们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例巨大脑瘤切除术,为我们脑科中心开创了先河。当老人醒过来的时候,她不相信这是真的,随后,眼泪哗哗地往下流。现在,这位老人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做饭、做家务、照顾老伴,一段新的人生就这样从我们脑科中心重新起航。

北京和张家口的医疗携手,不仅满足了张家口地区百姓就近看病的切实需求,也建立起了一条挽救生命的高速路。北京申冬奥成功后,“到崇礼滑雪”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记得有一位北京小伙子和几个朋友一起到崇礼滑雪,意外摔伤。受伤的小伙子在休息室打着电话就突然昏迷了。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他的瞳孔开始散大,到我们中心时已经生命垂危。接诊后,我马上组织会诊,检查结果发现他颅内巨大血肿,当即为他实施了开颅手术,小伙子和死神擦肩而过。后来,他父亲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在张家口还能遇到北京的大医生!”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当医生的就是要让人民生活地更健康、更幸福。

我在张家口的日子,可以说像电影大片一幕幕地上演着,在那里我比在北京还忙,经常连按时吃饭、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一次,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我实在困了就窝在宿舍的一个房间睡了过去。同事们给我打电话没人接,人又找不着,急的团团转,从看门的老大爷那里拿了钥匙开门而入,当看见我迷迷糊糊醒过来的时候,忍不住大声喊:“万院长还活着……”

这就是我和张家口脑科中心的故事,有笑有泪,但更多的是人生的体验和价值的收获。目前,中心成立2年,会诊500多疑难病例,门诊3万多人次,手术超过560台,连山西、内蒙等地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2016年的除夕夜,我和孩子、家人是在张家口度过的。看着窗外万家灯火,吃着医院准备的饺子,我突然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这是用科技与生命架起的桥梁,更是一种用情感和心血建立起的联系。为了构筑健康中国,我们不忘初心,与你携手,共筑京张医疗协作的高速路!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