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遗”要有效传承和发展
记 者:近年来,很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大众对“非遗”的关注日益升温。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请您谈一谈中国“非遗”保护的现状。
连 辑: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势头良好。
就国家层面而言,中国是较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该公约忠实的履行者。2011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非遗”工作有法可依。近年来,中国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陆续设立“非遗”保护机构,壮大了专业人才队伍。
从社会层面来说,全社会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创新,拥有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动力源。
同时,一系列保护措施正在实行。例如,通过对“非遗”名录进行逐级申报和审批,中国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39项,居世界第一。通过开展“非遗”节庆活动,展演“非遗”的保护成果,很好地激发了大众的“非遗”热情,启发人们保护“非遗”的自觉。一些地方还将“非遗”保护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发挥“非遗”在当代生产与生活中的现实作用。
当然,当前“非遗”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绝大部分“非遗”项目都留存在中国发展相对落后、位置较为偏远的基层。这是“非遗”分布上的地理特征。此外,“非遗”内容客观上也受到城镇化、现代化的冲击。第二,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问题较为突出。当地年轻人难以甘守贫困,对父辈留下的手艺缺乏兴趣和传承动力。第三,基层“非遗”保护仍然存在“上头热、底下冷”的状况。政府和专家很着急,但老百姓对当地“非遗”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第四,基层“非遗”保护在政策措施上不够到位,缺乏足够的经费投入和专业人才队伍等。
记 者:面对这些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连 辑:首先要从当前的客观实际出发,处理好“非遗”保护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让两者方向一致,既能扩大城镇化成果,又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非遗”保护不是逆城镇化,不能顾此失彼、以此代彼。
针对后继乏人问题,需要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传承人有稳定的生活和收入,让他们有尊严、有地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做工作。例如,进一步完善国家非遗保护政策;通过调研,形成智库性成果,为国家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方案;开展学术研究,包括“非遗”基础理论建设、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编辑、人才培养等。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筹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目前处于审批过程中。
总之,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对濒危“非遗”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消失。
对外交流要有强大自信的心理
记 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连 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拥有极其丰厚的素材和内容。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我们的文化不只是中国人接受,许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拥有共识。例如,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的思想,既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当代的美德,不仅对塑造当下中国有用,对优化当今世界格局同样适用。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知此知彼。知此,就是要有文化自信,懂得中国五千年文明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知彼,了解对方的文化心态,在交往过程中消除对方的疑虑、误解和偏见。
曾经,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不足,缺乏强大的文化心理。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间的类比为例。两位是身处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伟大文学家、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著作大量传入中国,显示出英国的文化强势;而汤显祖的作品虽集诗歌、文学、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于一体,文学性、艺术性极高,却鲜有海外传播。
因此,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拥有强大而自信的心理,葆有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立场的定力。在此基础上,再谦虚有礼、讲求方式方法地进行平等交流。
本版制图:傅佳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