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于汶川地震十年的隐痛记忆(4)

我关于汶川地震十年的隐痛记忆(4)

摘要:汶川,十年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这段伤痛记忆?那些曾经流泪的文字和图片一次次告诉我们拒绝遗忘。

伍 尖锐悲凉

QQ截图20180511162343

关于地震,我写过很多尖锐的批评文章,也写过一些悲凉的文艺作品。

猛文太猛,有时都不敢那时自己是那么狠。其中有一篇批评余秋雨和王兆山的,题目叫《媚语口红是一抹肮脏的文化血污》。这篇文章得过很多奖,包括华商新闻评论金奖,还入选过《杂文选刊》。那个杂志,当年比较牛。

这里摘取其中一些段落:

不论是余秋雨那种隐秘的媚态,还是王兆山赤裸的媚笑,说到底,都是为了在现实世界里获得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生活状态。事实上,我们也看到,那些“媚语派”的代表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时代的宠儿,他们总是不失时机地去挠一把权力的痒处,然后,坐在文联作协之类的衙门里,或长久的闭目养神,或无知的聒噪喧嚣。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对权力的暗送秋波与倚门卖笑,在“口红效应”下,他们获得了所谓的人生灿烂,而无视脸上抹满了肮脏的血污。

如果这种“媚语口红”成为主宰文化价值向度的风向标,那实是太可怕的事。不必讳言,“媚语文化”的气息弥漫,本身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对精神伦理与人文价值探求的障碍了。试想,在山东作协副主协王兆山的媚权文化统领之下,又怎么可能搭建起倡导“正义话语”的文化平台呢?要经过媚权文化标准的钦定程序,恐怕那些具有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人格的文化产品也多会无奈地面对胎死腹中的命运吧。

这篇批评猛文当时刊在很多网站首页处,我在这样的文字冲击中,体会到写作带来的快意恩仇之感。

QQ截图20180511162417

在我关于地震的文字作品中,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是那篇叫做《走过死荫的幽谷》。只是,这样的文章,太过艰涩,很多人读不下去。我觉得,这就是我要写给自己灵魂看的文字。

那篇文章,是在写我穿行地震灾区那片峡谷时的心灵体验。在文章结尾,我这样写:

我一边想念他们穿越过死亡峡谷的肉身与灵魂,一边不由念出圣经旧约诗篇里的这句话——“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只适合被尘封在时间的灰烬里了。

十年以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我只想说,活过、爱过、写过;十年之后,写不出内心的文字,我只能说,可怜、可悲、可笑。

陆 如何面对

QQ截图20180511162448

今天我们如何面对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

我能说的,第一是拒绝遗忘、缅怀逝者;第二是盘点经验、固化价值。

汶川大地震带给中国所有人的痛感,是刺心入骨的,是渗透灵魂的。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纵使时间流逝,也不能任由痛感变成钝感。

十周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但是,我们无需浓墨重彩,不应敲锣打鼓。拒绝遗忘,这是对待一场大灾难的永恒主题;缅怀逝者,这是抚慰生者继续前行的基本伦理。

今天还要再次触摸那个锥心的疼痛,是为了更好地珍惜把握这人世间那些美好的情感,在疼痛的引领下去守护亲情、爱情、友情,懂得感恩、感念、感动。

QQ截图20180511162538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因为拥有更多的真实、真诚、真心,而变得更加美好。

从悲壮走向豪迈,在废墟进行重建,由恢复走向振兴。这里有太多值得梳理的元素,太多需要固化的价值。你的如何存在,决定着你的价值体验。

而我能做的,还是向当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的悼念!为今天那些有情有义活在人间烟火的所有人祝福!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