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命的煎饼

活命的煎饼

摘要:伟大的改革开放,为14亿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变化,不是用一番言语就可以表述清的,这种历史性的巨变需要我们用虔诚的心去慢慢体会。

屈指算来,到今天为止,我离开自己的家乡——革命老区沂蒙山已经整整30个年头了。

在外面打拼的我,先是参军入伍,从一名16岁的小新兵干起,当报道员、新闻干事,任宣传科长、新闻记者,做报刊编辑,间或创作点文学作品,被官兵称为军旅作家。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明白。再后来,从军16载的我脱下了军装,转业成了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一切归零,一切从头开始:街道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科员,区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副调研员,援疆副团长,工商联副主席。又是十年过去,奋斗不止的我成了一名处级领导干部。在家乡父老的眼里,我俨然已是个“官”了。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成了“官”的我,怎么也忘不了记忆中那活命的煎饼。

年轻人听见煎饼眼睛会发光,脑海里立即浮现出闹市中售卖的煎饼。那好吃啊!他们会不解地说,眼睛里满是疑惑。而我要说的煎饼,可不是那可口、香脆的煎饼果子。

那是怎样的煎饼啊!改革开放之前的沂蒙山老区十分贫穷,自打记事起,我家或者说我们村,家家都吃煎饼,人人都吃煎饼。煎饼卷大葱,说的就是我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吃也不例外。这,我能理解。问题是,那煎饼是地瓜做的,并不是什么美味。

城里人印象中的地瓜热气腾腾、鲜红瓜瓤、绵软可口。那多好吃啊,烤地瓜贵着呢!他们的目光会怀疑地凝视着你,地瓜怎么会不好吃呢!而我说的,不是那类品种的地瓜。

沂蒙山盛产地瓜。可以说是地瓜养活了我的祖祖辈辈,时至今日,我的家乡依然种植。地瓜,也叫番薯、红薯、甘薯、红苕、白薯、甜薯等。地瓜属于旋花科植物,每年4月份种植,秋天收获。种植前,先把农家肥运到地里,均匀地铺洒上,然后大黄牛套上明晃晃的铁犁,开始犁地,将土地犁成高高的长形土埂,用铁锨拍实拍紧,这样种植地瓜秧的土地就算准备好了。种植的时候,最好能等到一场春雨,那是再好不过的了,雨水滋润了土壤,使得土埂更加紧实,不再漏风跑气,有利于秧苗成长。待到风和日丽,乡邻们都会肩挑水桶、手挎镐头、携带地瓜秧奔向田间地头。种植开始了,一般是四个人合作完成,顺着长长的土埂,第一个人用镐头刨坑,圆圆的土坑,不深也不浅,大约10公分;第二个人插秧苗,左手持一把秧苗,右手虎口处斜放一枝,其余四根指头深深地插入土坑,顺便把秧苗放进去,软软的土壤瞬间就覆盖了秧苗的根,只把秧苗的头露在外面;第三个挑水的人,把水桶置于地埂间,用水瓢舀满水,均匀地倒进坑内,滋润着青绿的地瓜秧;第四个人待坑内的水湿透后,及时用双手填土,把秧苗埋正、埋实、埋好……整个种植流程一气呵成,尽管团结协作,但也十分累人,有时候累的连腰都直不起来。倘若哪家劳力很少或者没有劳力,那就麻烦了,只能求助乡邻。而我们家就是如此,父亲是民办老师,白天教学没有时间,母亲身体不好,我们三个孩子都小,干不了活。每当繁忙时节,要么求助乡邻,要么求助亲戚。往往,我们是最后一家完成种植任务的。

那时,沂蒙山地区地瓜品种单一,没有红瓤,没有紫瓤,没有黄瓤,清一色的白瓤。不像现在,科技发达,品种繁多。

艰辛的种植、收获,换来的是鲜嫩的地瓜。刚出土的地瓜可以用清水煮熟食用,能够填饱肚子,但吃多了腹胀、打嗝。带水分的地瓜不便储存,聪明的祖先发明了一种叫锼子的工具,就是一块长方形木板,大约100公分长,20公分宽,在木板的30公分处开口,将一片锋利的刀片嵌入木板中,用铁钉砸实。锼地瓜的时候,根据需要可以调节厚薄。各种形状的地瓜通过锼子,变成了洁白的瓜片,撒在空旷的场地上,经过风吹日晒,就变成了地瓜干。地瓜干因为失去水分,不但干瘪,而且颜色也变成灰黑,可以储存很久,甚至能坚持到来年秋天。

煎饼的制作神奇而智慧。地瓜干通过粉碎机变成面粉,加水搅拌成糊,这就是加工煎饼的原材料。我家乡有一种神奇的器具叫鏊子,直径大约60公分左右,当然也有小的,但都是铸铁做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下面三根6公分长的腿,支撑着重量。把鏊子擦拭干净,下面填上柴禾,点燃,鏊子就会发热,把糊糊舀上,稍等片刻,用刮板均匀拨开,随着温度上升,薄薄的面糊就变成了一张饼,用刮刀将边缘划开,双手往上这么一掀,圆形的地瓜煎饼就制作完成了。当然,地瓜煎饼的颜值很低,很粗糙,黑乎乎的。把煎饼对折四次,规律卷起,里面夹上大葱、咸菜等就可以吃了。但这种煎饼有些发酸,吃多了吐酸水,很不舒服。即便如此,我和我的父老乡亲一起,就是吃着这样的煎饼生存的,祖祖辈辈就是依靠它活命的。

即使这样,我也不可能充分地占有这黑色的食物,把我的肚子填饱。因为,每到盛夏时节,我家的地瓜干都会所剩无几,一大家子人吃饭,不能不算计着。记得高中住校,一星期上六天课,周六下午放学才能回家,然后带下一周的食物。每次回家,母亲早早为我准备好了煎饼,但数量是固定的,28个煎饼叠的整整齐齐,码放在白色的笼布里。一天的定量是:早上一个,中午两个,晚上两个。而周六晚上,约定回家吃饭。给我带多了,弟弟们就不够吃的了。而与地瓜煎饼配套的菜,就是母亲腌制的咸菜疙瘩,我自己到腌菜缸里,捞出一个还没有完全腌好的疙瘩,用刀切成块状,然后装进白色的玻璃瓶内。没有腌好的疙瘩块也是白色的,在玻璃瓶里拥挤着,挣扎着,吵闹着,嘲笑似的看着我。那时,瘦小孱弱的我只能苦笑,我没有能力改变窘困的现状。

28个煎饼,一瓶咸菜疙瘩,就是一周的食物。

十三四岁的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真能吃啊!尽管黑乎乎的地瓜煎饼没有什么营养,但每次都吃得干干净净,连渣都不剩。根本不够啊!晚上睡觉,经常饿醒,肚子难受,就使劲喝水充饥。几个要好的同学很善良,他们的家庭都还算殷实,经常接济我、帮助我,使我能够坚持完成学业,直到读完高中,参加高考。每每想起这些场景,心酸的同时,都会感激不尽、感恩不已……

光阴如梭,世事沧桑。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沂蒙山人再也不会把地瓜当作主食了。地瓜煎饼已经没有了市场,地瓜虽然还有,但基本是供养家畜。如今的煎饼,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白面的,玉米的,小米的,高粱的,大豆的,绿豆的……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已经成为美味食品,城里的、农村的年轻人都特别爱吃。可是,在我眼里,那活命的地瓜煎饼是如此珍贵,心中总也割舍不下煎饼情结。

女儿是一名大学生,她的境况与我完全不同。在吃上要求也不一样,什么川菜、鲁菜、湘菜,什么西餐、韩餐、日餐,只要想吃的,没有吃不到的。一会儿让妈妈做,一会儿叫外卖,一会儿麦当劳,一会儿肯德基,而爱人从来不说什么,任由孩子做主。

冬天到了,女儿想涮火锅,说是暖和,我爱人说可以;春天到了,女儿想吃烧烤,说是馋了,我爱人说没问题;夏天到了,女儿想喝羊汤,说是养胃,我爱人笑着答应了;秋天到了,女儿又想煲海鲜粥,说是好久没吃了,我爱人什么也没有说,拎着菜篮就去了水产市场……

我提醒爱人:“要注意节俭。”爱人说:“现在咱们有钱了,就这么一个宝贝,挣得钱不给她吃给谁吃?”

我想想,也是啊,就不吭声了。

女儿太幸福了。想起我贫穷的少年时代,我很羡慕女儿。我把“煎饼故事”讲给女儿,她听了,眨着眼睛追问:“真的吗?老爸,你好可怜啊!”还一个劲地摇头。

我感慨万千。望着无限幸福、自由自在的女儿,我心里感到特别欣慰,我希望孩子们永远不要经历我的过往和日月,我为孩子们不再有贫穷的未来而高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富强了,我们的人民富裕了,我们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我坚信,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国家将会日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我们的人民将会日益富裕团结自强幸福安康。

伟大的改革开放,为14亿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变化,不是用一番言语就可以表述清的,这种历史性的巨变需要我们用虔诚的心去慢慢体会。

啊,我的地瓜煎饼哟!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