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童谣

老北京童谣

摘要:作为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老北京童谣不但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长久以来口耳相传,其形式简短、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

儿童节在即,回忆起遥远的童年就想起一首首难忘的童谣。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歌谣,也可以说是孩子学前教育的第一课。童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有趣,孩子爱听想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家门前的大槐树下,母亲哄着我哼唱那京味儿十足的童谣,情景仿若昨日,历历在目。

记得那会儿大人哄孩子玩儿时,经常与孩子面对面坐好,握着孩子小手一拉一送,模仿着拉锯姿势唱的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非常亲切。下雨后,潮湿的地方会出现很多蜗牛,孩子们有的蹲着看、有的拿草棍儿拨弄,有的把蜗牛托在手里,边玩边唱:“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哟哎,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肉哟哎,你不吃不喝,全让老猫给叼走了哟哎。”这流传久远的童谣,至今仍有孩子在唱。

绕口令式童谣更富有情趣,比如:“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仙女来摘果,七只篮子手中提。七种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既练了数数,又训练了儿童发音。“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给奶奶煮碗面,奶奶嫌我没搁油,我给奶奶磕仨头。”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形象。

游戏童谣更是鲜活,比如跳猴皮筋的童谣:“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直到九八九九一百一。跳皮筋的过程是由两个人抻着皮筋,一个人跳,一关一关过,一共九关。第一关皮筋套在腿肚上,一关要比一关高,直到最后一关,皮筋要举过头顶。这是女孩子普遍爱玩儿的游戏,手脚配合,一边唱,一边跳,载歌载舞,非常活泼。

颠倒歌谣别有意趣,其特点是运用“故错”手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说。比如:“吃牛奶,喝面包,夹着火车上皮包。出门碰见人咬狗,拿起狗来砍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这首童谣幽默诙谐,在男孩子中间流传较广。

上世纪50年代初,曾流行的一首货郎童谣也很有意思:“摇铃的,你别摇,人家的孩子刚睡着。买你的针儿,买你的线儿,买你的头绳儿扎小辫儿!”歌中所说的“摇铃的”,就是指过去北京城里走街串巷叫卖针头线脑儿的货郎。孩子们一看到,就会围着货郎唱这首童谣。货郎不急不恼,微笑着收起铜铃,因为孩子们一唱反倒给他招揽了生意。

连珠体童谣是一种传统形式,比如这首:“谁跟我玩儿,打火镰儿。火镰花儿,卖甜瓜。甜瓜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鸡蛋鸡蛋磕磕,里边坐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边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边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睛。”这首童谣将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逐句相连,独具特色,对培养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十分有益。

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有首童谣,每年春节前伴随孩子们稚嫩的童音,清脆地回响在千家万户四九城:“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形象生动地概括了人们过大年的传统习俗,在京城更是广泛流传,家喻户晓。

作为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老北京童谣不但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长久以来口耳相传,其形式简短、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朗朗上口。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这些老北京童谣有些内容可能已显得陈旧过时,但是它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的历史风貌,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呈现出老北京民间文学的独有魅力。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