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脾气”跟心理有关?

孩子的“坏脾气”跟心理有关?

摘要:儿童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们在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有时他们需要保护,有时他们也需要独立面对暴风骤雨。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去抱怨、吓唬孩子,而应主动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平等地做朋友,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通往儿童心灵城堡的唯一通道。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父母在准备礼物的时候,是否也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是生理健康,而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儿童。儿童的心理和身体一样,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如果在相应阶段,他们的“心理营养”没有得到满足,可能会影响到一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有的孩子会在生活中一直寻觅那个缺失的“营养”,有的孩子会在生活中重复早年的痕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有一个从健康、亚健康、亚疾病到疾病的轨迹。如果早期对儿童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和干预,未来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1 没有规矩,让人恼怒的孩子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不听话,搞出很多麻烦事;没有规矩,让人焦头烂额,带出去没面子……

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好奇心驱使,有探索世界的欲望和行为;有的是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有的是还没有建立规则意识。父母在发现问题时,首先要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搞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孩子。

如何进行“规则教育”呢?对于比较小的孩子,需要建立规则意识和危险意识,避免他们受到伤害。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孩子的互动,在互动或游戏中让孩子认识到危险物品并学会自我保护。注意避免高频使用“不”,把“不”留在比较严重的时候去提醒,别让孩子对“不”产生免疫。对于比较大的孩子,家长先要做一番自我审视,“我们是想让孩子‘听话’,还是让孩子‘守规矩’?”“听话”是要孩子被动地顺从家长的命令,而“守规矩”是让孩子主动地遵守客观规则,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家长自然就能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家长想让孩子“听话”时,经常是带着负面情绪的,即使表面上看似平静,内心的怒火也在不停地往外冒。而此时孩子被家长的负面情绪所包围,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移到应对负面情绪上,进而忽视了家长想要表达的信息。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需要为大人的情绪负责,而不是对规则负责,继而有可能引发内心的自责和内疚,不利于心理健康。

因此,家长教育孩子要探明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规则教育;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和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前先整理好情绪,做孩子自我管理的榜样。

2 充满攻击性,让人无奈的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经常和小朋友或同学发生冲突,老师和其他家长接二连三来反映、告状。这些问题相信不少家长都遇到过。

幼儿园、学校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小社会,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特有的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是友善的,有的孩子则充满攻击性。其实生活中的任何压力、创伤、挫折(如家人的辱骂、吼叫、争吵或否定孩子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情绪或行为。攻击性情绪或行为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压抑、孤单、自卑、无价值感、无助感、不公平感等。他们在困境中挣扎,想通过努力获得优越感、自我价值感、控制感,但经常事与愿违,反而加重了无助的感觉。

面对这些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要接纳而不是对抗。面对有攻击性的孩子,家长经常会瞬间出现愤怒的情绪,然后采取行动去控制场面和批评孩子。这时应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在用和孩子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但不会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还容易对此行为给予强化。作为家长或老师,此时应该做的是理解、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平心静气地去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或想法,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释放攻击性的情绪,这才是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其次,陪孩子认识情绪,释放情绪。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陪孩子一起去感受那份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和孩子一起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引导孩子去释放、分享情绪。如果孩子在某个时刻就是想骂人或打人,也不听劝阻,该怎么办呢?家长也应接纳这种情绪,理解孩子的愤怒是有原因的;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并耐心陪伴,温暖那个刚刚受到“伤害”的幼小心灵。

第三,培养同理心和规则意识。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和规则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即心理换位、将心比心。

第四,家长要自我审视,做行为表率。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在家庭中“习得”的,所以家长在管理孩子的同时要进行自我审视,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能够去接纳和处理自己的“攻击性”的家长,才有可能去帮助孩子完成转变。

3 不爱学习,让人感到崩溃的孩子

孩子上学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这些表现让家长感到崩溃。有的家长给孩子四处找家教,有的埋怨学校和老师教导不力,有的甚至采用“武力”方式给予激励和管教,还有的带着这些问题到医疗机构咨询。

其实,学习困难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表象。家长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要更多地关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引发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但不论什么原因,都要以孩子为“中心”和“出发点”,了解孩子内心所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这些建议供家长参考。首先,成绩不是标尺,兴趣才是关键。在孩子的小学阶段,不应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价孩子,而是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很多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且需要学习兴趣的支撑。家长的重点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非强制孩子保持注意力或要求孩子达到某个特定的分数。

其次,避免吼叫打骂。很多家长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历三种状态:从轻声温柔到絮絮叨叨,再到“狮子吼”。歇斯底里、吼叫打骂,真的能对孩子起作用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家长的焦虑、急躁情绪,不但不会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害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都是父母在强制他学习,很可能采取消极怠工的态度来反抗家长。长此以往,不仅不会提高学习成绩,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建立,甚至影响到未来的人际交往。通常家长对孩子有耐心,陪伴多,孩子也会更自信、开朗、外向、爱交朋友。

第三,不要把“学习好”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前提条件。有的父母把孩子学习好作为全家唯一的快乐。孩子慢慢就会感到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进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很大压力,长期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总是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担心自己失去那份爱。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传递的是“不论你怎么样,我们都是爱你的”。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会自信、乐观、健康。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榜样的力量”。如果父母下班回家后,是在看书、学习、交流,而不是打麻将、玩游戏、看手机,这将非常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总之,儿童就像一棵小树苗,他们在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有时他们需要保护,有时他们也需要独立面对暴风骤雨。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去抱怨、吓唬孩子,而应主动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他们平等地做朋友,因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通往儿童心灵城堡的唯一通道。

(作者: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

本文关键词: 张晓鸣 坏脾气 儿童心理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