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块干粮  几多感想

几块干粮 几多感想

摘要:说起“干粮”80后年轻一代知道的不多。在他们眼里,说起“干粮”就会联想到零食。其实,干粮不完全算零食,而是出远门需要携带的主食。

说起“干粮”80后年轻一代知道的不多。在他们眼里,说起“干粮”就会联想到零食。其实,干粮不完全算零食,而是出远门需要携带的主食。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京郊山区。小的时候对零食和干粮没有概念,可以说,也没怎么吃过。印象最深的是“小动物”饼干,还是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贵客带来的稀有食品。平常吃的小零食基本就是“白薯干”、“梨干”,以及自己到山上采的“小酸枣”、“野欧李”等。

上初中的时候,由于每天都要步行七八里,到乡里的中学去上学,中午回不了家,“干粮”就成了必备的午饭。那时物资缺乏,粮食更是如此。山区的百姓和孩子,生活是一个“穷”字,日子是一个“苦”字,肚子是一个“饿”字。

有句俗话:别把豆包不当干粮。豆包当干粮想都不敢想,

因为我们那时只有过年才有豆包吃,而且是来了新姑爷或重要客人才有的吃。几年的中学、高中生活,使我对干粮记忆深刻、几多感慨、难以忘怀!

最常见的干粮:蒸白薯、白薯干。冬天是冻白薯,夏天白薯干。冻白薯硬邦邦的,一咬一个白茬,需要放到教室唯一的“三开”炉子旁烤化,慢慢啃着吃;最营养的干粮:小米干饭、高粱米干饭。这种饭虽然有点干,但比白薯强多了。那时候,放学了,把吃空了的铝饭盒放在书包里,饭盒里有小勺子,走一步,小勺子敲击饭盒,就响一声,也是一种乐趣;最“硬气”的干粮:贴饼子、饽饽饼。这种干粮最大的好处是便于携带,饱腹感时间长;最“豪华”的干粮:发面烙饼、烙盒子。山区白面很少,很少带白面饼、烙盒子。即便偶尔带了,由于家里缺油少盐,也带发面饼,因为不用放油,饼也是软的,不然嚼不动。“烙盒子”是京东特产,也是当时农村青年相对象必备的食物。现在的人们也都爱吃“烙盒子”,农家乐把它当成特色招牌饭。这样好吃的东西,我们这些学生娃当时对它却不怎么“感冒”。因为那时的烙盒子,是皮儿是黑白面做的,馅儿基本是野菜或萝卜丝,还没油,大夏天装在塑料口袋放在书包里,到了中午用手一掰,都拉粘儿了,真是难以下咽。印象中八十年代初快要毕业那阵儿,龙潭方便面开始在市场出现,小袋装的价钱贵,家里舍不得买,一般买十个一袋包装,或者买运输和保管中压碎降价出售的,干咬着吃,那是最好的美味。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乡村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的孩子再也不用吃这些苦了。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边远乡镇的中小学就基本实行了寄宿制,再也不用自带干粮,跑路上学了。更不用到了冬天,自己从家里带来棒子骨头、火柴,轮流来学校教室里烟熏火燎生炉子取暖。虾条、鱼片、果冻、大大泡泡糖、小浣熊干脆面等,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

到了新世纪,平谷的学校是全区最好的建筑,硬件条件得到飞跃式提高,学校里的餐厅和营养配餐,给学生们带来了强壮的体质和新时代的活力。真羡慕这些孩子,赶上了好时候。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