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感悟马克思的精神力量

汪盛玉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多世纪以来几经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迄今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不仅要研究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而且要透过马克思的生平,从中学习与感悟马克思的光辉人格和崇高境界,不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奋斗的一生。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崇高精神,主要不在于这段感人抒怀,而在于用一生的精力和才华来证明和坚守这种献身精神,这就是马克思的人格魅力。马克思的崇高追求,启发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卓越超群的奋斗毅力。马克思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由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过程,一生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理论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马克思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战斗家。他研究利润、资本和财富,却没有用于自己赚取利润、增值资本、积累财富,还不时需要恩格斯的接济才能维系生活;他在理论上有很多论辩对手,各国反动政府、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与马克思为敌,马克思自嘲是“无国籍的世界公民”。在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马克思仍然深入工人群众之中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指导。我们学习马克思,就是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像马克思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直面现实的创造活力。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剥削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现象是马克思时代的特征。马克思一生关注人类世界、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的生存状况给予深刻批判,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进行了深刻思考和科学阐释。但是,马克思没有抽象地谈论人,他把研究的出发点定位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而形成“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解释世界”的旧哲学变革为“改变世界”的新哲学。马克思主义用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支撑。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深刻把握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永葆青春的理论品格

孙 超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作了新的揭示,为我们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本质特征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正是因为具备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才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的恒久生命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解释世界的客观真理,也是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为人类开辟了通向真理和解放的道路。在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强化理论武装,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与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在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使命担当,在学习与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在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从而使其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为人民群众谋生态福祉

黄志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提出,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共建美丽中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依靠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谋生态福祉。

一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关键少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要关心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自觉,汲取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智慧,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共建美丽中国,主动为共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如果我们不能牢固树立与共建美丽中国相适应的政绩观,只求为官“显绩”,不求共建美丽中国的“心迹”,何谈动员人民群众共建美丽中国;如果我们高高在上,而不深入群众,更不愿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何谈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共建美丽中国;如果我们自己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何谈做人民群众在共建美丽中国上的“贴心人”、令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对共建美丽中国的真信、真懂、真做,对人民群众的诚心、关心、贴心,是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共建美丽中国力量的关键。

二是加快实现建设规划的“多规合一”,凝聚起协同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力量的展现是有作用点和作用方向的,如果诸多力量作用点收敛,作用方向一致,就能形成聚集于作用目标的最大合力。相反,如果诸多力量作用点分散、作用方向迥异,就可能力薄难支、相互抵消。在现实实践中,共建美丽中国总是具体的,需要以各级各类具体的美丽中国建设项目为载体加以实施,如果这些具体项目切合当地实际,具有特定的生态环境价值,能满足特定时空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可成为在特定时空中团结人民群众的重要因素,使人民群众焕发出的力量在共建美丽中国中同向发力、众志成城。如果这些具体项目是根据国家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而成,那么通过这些具体项目所焕发出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就能凝聚起共建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协同共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局面。以国家顶层设计为依据,实现各级各类美丽中国建设规划的“多规合一”,是凝聚人民群众力量共建美丽中国的关键。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因此,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奋斗目标。共建美丽中国的要旨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其目的就在于“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实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幸福。这就要求我们瞄准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安全、生态劳动、生态消费、生态审美等各个层面全面把握与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使人民群众共享美丽中国建设成果,凸显共建美丽中国的惠民价值。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真理光芒闪耀在新时代

吴学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

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构建起新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八个明确”偏重于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与凝练,“十四个坚持”偏重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的展开。它们的有机融合、有机统一,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一致、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人民立场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谋幸福、为民族谋幸福的“人民至上论”,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民幸福论”。这一思想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作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在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后来走出梁家河赴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任职,他每赴一地,都深入基层,情系百姓,彰显了人民立场的价值追求。

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正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历史担当等,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鲜活生动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原创性贡献,做到了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身体力行推进“术语革命”,创造了诸如“中国梦”“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批新鲜话语,改造了诸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批外来话语,发展和完善了诸如“以人民为中心”等一批既有话语。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对内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外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有的重要标识。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科学智慧

杨根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在新时代重温《共产党宣言》,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今天,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就是要认识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经典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宣言》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深入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贯穿《宣言》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撰写七篇序言,不断及时修正、补充、完善《宣言》,彰显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宣言》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被称为共产党人的“圣经”。《宣言》是共产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论述了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独立政党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共产党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无私性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形成的标志。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认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而且要使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既要坚持《宣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要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研究、分析和解决新时代新发展新实践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续朝着《宣言》指引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要用好马克思主义,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强大生命力。今天的中国正日益深刻地体会到《宣言》中揭示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史”的丰富内涵。我们要秉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念,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大视野、大情怀,通过深化中国共产党自身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同各国政党分享执政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进一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世界共同发展提供新动力,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裴晓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和伟大的贡献,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历史意义,科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和经验启示,明确提出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这一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宣言书,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我们要对标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做马克思主义忠诚的信奉者和坚定的实践者,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我们应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真正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打牢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宣传马克思主义。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 ”今天我们党有9000万党员,同样需要有一大批真正懂马列主义的党员同志,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只有让广大党员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使全党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和强大的战斗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一起。

研究马克思主义。一要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化马克思经典文献的研究,如马克思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等。深入开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二要在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的学习和研究。三要在研究阐释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厘清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为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贡献智慧。四要在研究回答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拓展马克思主义应用空间,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

实践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