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离老百姓越来越近

报纸,离老百姓越来越近

摘要:从我记事起,就发现家里有很多报纸。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也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报纸记录了政治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她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报纸用自身的变化记载了历史的变化,这真是一种特殊的改革开放记忆。

从我记事起,就发现家里有很多报纸。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我也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报纸记录了政治的变革和社会的变迁,她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报纸用自身的变化记载了历史的变化,这真是一种特殊的改革开放记忆。

我小时候,家里的报纸全靠从邮局订阅。每天,邮递员叔叔都会把报纸送到家门口的报箱里,而我负责把报纸从报箱里拿出来交给父亲。夏天的中午,父亲就把竹床摆在院子里的树荫下,躺在竹床上翻看当天的人民日报。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您这是看的什么啊?”父亲摸着我的小脑袋:“这是人民日报,党中央的报纸。谁要是能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脑袋里,谁就会变‘聪明’。”我那时正处于懵懂的年纪,对父亲的话一知半解。于是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便把父亲的人民日报叠好悄悄放在小枕头下。母亲发现后便问我在干什么。我说:“爸爸说了,看这个会变聪明。我把它们枕在脑袋下,睡觉的时候,里面的知识就会钻进我的脑袋里,我就变聪明了。”母亲哈哈大笑。

记忆中,那个时候,家里能看到的报纸就是中央和市委的党报。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以后,父亲开始订阅了一份晚报。我虽然懂得不多,但从父亲的看报表情中也能发现,父亲读报的神情似乎轻松了许多。父亲后来对我说:“那个时候一些晚报复刊以后,开始关注社会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新闻,让人感觉报纸不再那么‘生硬’了。”

进入新世纪,我去外地上学,看不到家里父亲订的各种报纸了。但是,学校周边的报刊零售点如雨后春笋般铺开了。有一次,经过一个报刊零售点,我惊讶地发现,这里不但有以前只能从邮局订阅的传统“大报”(党报),还有各种叫着晚报、晨报和都市报的报纸。前来买报纸的人也络绎不绝。从那时开始,无论是在早点摊上,还是在公交车站,我都能看见手里拿着一份报纸看得津津有味的人。报纸一下子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并且随时都可以买到,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等着邮递员送上门了。报刊零售的普及,缩短了读者和报纸的距离。

随着读报时间的增加,我发现报纸上的文字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接近生活。不少都市报还开设了散文、百姓故事类的副刊,既有趣味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从那时候起,我从读者开始转化为作者。每天去报摊上买一份报纸,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不知不觉中,互联网时代开始来临。有一次在家,父亲和往常一样,把他看过的报纸递给我。我摆了摆手:“我早看过了。”父亲一愣:“你什么时候看过的?这报纸送过来后,我就一直拿在手上啊。”我神秘一笑:“您还不知道吧?报纸现在都开通网站了,在电脑上就能看。”看着父亲疑惑的表情,我更加得意了。他还不知道,报纸已经“搬”到了网上。

近几年,报纸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媒体技术让报纸又从网上转移到了手机里,读者足不出户,即可在智能手机上读报、听报,还可以在微信、微博上和报纸互动。虽然还订阅着报纸,但年过七旬的父亲,也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看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报纸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和老百姓的心也越来越近了。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