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法说不清,两分法变聪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视为“明白学”“聪明学”,在于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打好哲学这个“根底”,掌握世界观这个“总开关”,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舆论场上的盲目自满情绪,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提高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更加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对于做好领导工作十分重要”,“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少人受过专业训练,不缺乏专门知识,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学,不善于辩证思考,很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我们必须“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经验表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加强宏观思考、战略思维,正确处理改革中事关全局的各种重大关系,方能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章中,详尽地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哲学学说,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精神和自然界、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何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家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哲学,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则是唯物主义阵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准确判断改革发展形势的哲学基础。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正确观察判断改革发展形势,克服盲目自满情绪,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战略定力坚定,扎实推动“四个全面”建设,坚定不移地迈向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观察判断形势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看事物,都要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观察判断形势时,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才可能得到正确结论。这个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立场观点方法。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进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当然值得肯定,毋庸置疑。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上遇到的困难还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前一段时间,舆论场上的盲目骄傲自满情绪比较突出,一会儿说“新四大发明”,一会儿说“全面赶超”、“主体超越”,一会儿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分别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还算得有整有零,说得有鼻子有眼儿,极大地助长了浮躁情绪和自满情绪。而“中兴事件”之后,互联网上立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弥漫着“中国啥都不行”的沮丧感情绪,这都是认知上的严重错误,也暴露出了我们一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顽疾:就是一些人看待形势的思想方法简单,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讲到形势大好,就认为一切都好,沾沾自喜,自吹自擂,高枕无忧,看不到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或者看得很少,被胜利冲晕了头脑;一说到问题就认不清本质和主流,觉得一无是处“一团糟”,甚至丧失信心。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要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认清形势的主流和本质,就必须端正思想方法,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听风就是雨,不搞一点论,自觉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行为上的盲动性。要切实看到社会发展矛盾和矛盾问题主要方面。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严重,它丝毫不能改变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存在决定意识,任何一种看待形势的结论或者是评论都应来自实际,从实践中得来,它植根于现实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和再现。同时,人们对形势的看法又受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制约,它与事实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密切相关。所以,正确地观察判断改革发展形势,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本特征的规律,在得出结论前,要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接触实践,接近群众,倾听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强调亲临基层现场采撷第一手材料,亲知、感知、深知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不断验证自己所获得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做到材料必须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实际,结论是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反之,关在屋子里想点子,跑到下边找例子,让事实服从观点,在调查研究中只满足于一般了解,或者当“二道贩子”,喝“地表水”,或者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或者唯上唯风不唯实,脱离实际,做遵命文章,等等,这些不顾客观现实的做法,违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践踏了观察判断形势的真实性原则,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对形势的误判。当然,实事求是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我们既不能过度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中国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客观判断世界,但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鼓励社会多一些自信和主张多检讨事物发展的矛盾问题,牢固确立起发展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意识,让实事求是的思想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