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视角”把握党建与脱贫关系

坚持“三个视角”把握党建与脱贫关系

坚持用历史眼光看

始终统领一切与统揽当前大局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从横向来说的,也就是各个领域、各个区域,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十九大报告同时强调“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长期执政,这是从纵向来说的,党要长期执政,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要求必然越来越强。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强调“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有实现了精准脱贫,才可能有全面小康,也才能有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发展阶段都是递进式的,没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基础,就不可能谈后面的发展征程,所以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当前的大局。只要把眼光放在时间的维度来看,就会产生紧迫感,只有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才能赢得更多的时间来决胜全面小康。可以看出:始终统领一切是恒定不变的,但统揽当前的大局会随着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统揽好当前大局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统领一切的优势,同时只有统揽好当前这个大局,党统领一切的能力和地位才会更巩固。

timg (3)

 

始终的最大政绩和当前的最大责任的关系。最大政绩必须抓在手久久为功,最大责任必须扛起来掷地有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多次强调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判断,道出了执政党的立身之道。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方能繁荣稳定,人民方可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将党建视作“虚事”,并以“虚功”对之,本身就是对党建的最大误解。抓党建这个“最大政绩”,其要旨正是将其视作最重要的“实绩”,并以实而又实的态度对之、以严而又严的作风处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对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都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更是各级党政干部不可推卸的重大政治责任。可以看出:以党建作为引领脱贫实务,将党建意识贯穿脱贫工作,用党建创新带动脱贫成效,就是今天追求这个“最大政绩”所需要的务实作为。基层各级党组织要通过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淬炼,提升党建引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能力,如果当前的最大责任无法扛起担好落实,军令状无法按期按质兑现,那么又如何更好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之间的主要矛盾,如何更好地提升在新时代为群众谋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幸福呢?

坚持用辩证思维看

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的幸福生活、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空想。脱贫攻坚是党的伟大梦想的特殊性方面,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启示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一方面,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贫困群众的富起来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强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贫困群众的产生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制度形态下都不可避免,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逾越的,但是我们党敢于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这样的承诺构成了全世界普遍面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性,正是这样的特殊性,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和大党姿态得到充分彰显。

坚持立足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的冲刺期,一些同志,甚至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认为党建可以放一放、松一松、摆一摆。试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党建工作搞不好,何处借力去脱贫?一方面基层党建是脱贫攻坚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也在党,自然也要加强党的建设。只有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真正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成果,使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党全社会奋发有为的行动,才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另一方面,脱贫摘帽是基层党建重大检验。脱贫攻坚是事关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工作,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检验,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从政治角度讲,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党的建设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重要经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全党全国最重大的中心工作。推进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布局和组织推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我们党必须要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大政治检验。从使命角度讲,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都统一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必须从全局高度进行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尤其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经受得起前进道路上各种任务、各种风险的挑战和检验,而脱贫攻坚就是新征程上的首要“隘口”。

坚持用实践视角看

扶贫与扶志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从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不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等靠要思想可能就会非常严重,只有注重扶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而扶志的过程其实就是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它和群众工作有机融为一体,和扶贫开发同步进行,并不可以割裂开来。

面子和里子的关系。十九大报告要求“党支部要承担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比如推行人居环境提升,往面子上说就是要改善人居环境,但往里子来看,就是要激活基层党支部、党小组这些嵌入在农村群众中的细胞的活力,让农村基层党组织自发带领群众解决自己的事,只有里子强了,才能持续性的维持面子的形象,否则靠着扶贫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一投入使用便陷入无人管理的尴尬境地,这些现象说到底就是里子不通。

扶困与聚力的关系。这是我们当前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要妥善协调贫困群众与非贫困群众的关系。第一,要凝聚共识。首先,凝聚共识靠宣传。要跟群众讲清楚,脱贫攻坚只是阶段性工作,在这个阶段,党委政府的重心放在了贫困群众上,但是任何群众的利益都无小事,各级党组织要一视同仁落实好。其次,凝聚共识靠引导。人居环境提升不仅仅只是针对贫困群众的,而是涉及所有农户,所有群众。只有通过一次次发动带领群众干,群众感觉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好处益处,这个时候,再来讨论道路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就会变得很容易,经过讨论再把群众的一致性意见写入村规民约,群众就会自觉遵守。这样的一个过程,体现的就是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到自知自觉、先知先觉的认知和行为过程。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引领”不仅要领导,更要引导,特别是对于基层而言,要注重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就要精细如绣花针,在它的穿梭引导下,农村党组织、村民、社会力量紧紧团结在一起。第二,要凝聚力量。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不能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及各单位下派的驻村帮扶人员。要淡化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界限,真正把扶贫对象、广大群众转化为扶贫力量,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乡贤、大学生以及各村(社区)在外人员,真正凝聚各方民智民力。第三,要凝聚信心。只有党组织有信心,干部有信心,党员要有信心,群众才会充分自信,要把下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体现“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最生动的是实践和最真实的考场,真正把大家的“辛苦指数”换成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8/0730/1011486.shtml(转载请保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

(作者单位:云南省龙陵县委组织部

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网友之家栏目投稿邮箱为:jst71ztz@126.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加入网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责任编辑:连元博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