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秋啃秋贴秋膘

迎秋啃秋贴秋膘

摘要: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此后天气由热转凉,为夏秋之交,民间有送夏迎秋的习俗。

“白帝严金驾,乘风下紫微。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辉。乍惊青梧落,将催赤雁飞。何须赋团扇,恩顾似君稀。”明人周玉如的这首《立秋》诗描写了立秋节气的物候变化和风土习俗。农谚说:“六月底,七月头,十有八载节立秋。”从古至今,老北京流传着很多立秋民俗。

迎秋于西郊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此后天气由热转凉,为夏秋之交,民间有送夏迎秋的习俗。古人将秋与五方之西、五色之白相配。立秋之日,天子率百官出西郊祭白帝,迎接秋季到来,《清史稿·礼志》记载,“陈祭品三十有六,羊、豕各一”。

迎秋习俗在周朝已有之。据《礼祀·月令》记载,在周代,立秋节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少嗥,也称少昊,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西方天神,五帝之一。他的父亲是太白金星,母亲是天山的仙女皇娥,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活到了100岁。蓐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秋神,左耳有蛇,乘两条龙,是白帝少昊的辅佐神,也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明,分管秋收科藏的事。

男女老少戴楸叶

楸树枝干挺拔,楸花淡红素雅,自古以来楸树就广泛栽植于皇宫庭院、胜景名园之中。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大觉寺等皇家园林和名寺古刹,都可见百年以上古楸树苍劲挺拔的风姿。立秋之日,北京的男女老少有戴楸叶的习俗,据说,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有的地方不仅戴楸叶,还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既可以应时序又可以乘凉消暑。

戴楸叶迎秋的习俗可追溯到宋朝。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立秋》诗中说:“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诗中的“折枝楸叶”指的就是当时戴楸叶的立秋节俗。到了元代,蒙古族的王公大臣也接受了汉民的节俗。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说:“车驾自四月内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秋日,三宫太子诸王共庆此会,上亦簪秋叶于帽,张乐大燕,名压节序。”

明代,戴楸叶之俗更加流行,明朝人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说:“男女咸戴楸叶。”除了戴楸叶之外,还做成中药楸叶膏。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

贴秋膘吃烤肉

贴秋膘之俗盛行于清代、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在清代,立秋节这天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和立夏之日所称之数相比较,以检验人们过夏后的胖瘦情况。

立秋这天,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贴秋膘要吃营养丰富的肉类食品,一般要炖肉、炖鸡、炖鸭、烧鱼或包肉馅饺子,北京人最有特色的贴秋膘是吃烤肉。清朝定都北京后带来吃烤肉的习俗,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多爱食烤肉。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贴秋膘》一文中写道:“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从前北京人有到野地里吃烤肉的风气,玉渊潭就是个吃烤肉的地方。一边看看野景,一边吃着烤肉,别是一番滋味。听玉渊潭附近的老住户说,过去一到秋天,老远就闻到烤肉香味。”

立秋食瓜谓啃秋

《帝京岁时纪胜》载:“立秋预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院中露一宿,新秋日合家食饮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这一习俗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流行。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薷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立秋之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凉爽和干燥,应该多吃一些富含营养,水分含量比较大的瓜果,这样也能弥补因“苦夏”大量出汗而流失掉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因此民间有句话说:“立秋以后吃六瓜,不用花钱把药抓。”北京地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则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全家人围在一起啃秋,烧香拜佛,祈求立秋过后五谷丰登。“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诗人左河水的《立秋》诗形象地再现了立秋时的景象。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