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这期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的鸿篇巨著给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外部特征。在外部特征中还包含着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内在特征,我们要通过不断加深学习来理解掌握。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思想观念的发展,从先秦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开始,在公元前770年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产生了一个持续五百年左右的思想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事实上,在整个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史上,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也是人类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古希腊、罗马、印度都是如此,西方的史学家称其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在中国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列举了“诸子百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兵家等。司马迁在《史记》的末尾作了《太史公自序》,后来人们把其中的一段话单独拎出来组成了一篇文章,叫《论六家之要指》。这六家是哪六家呢?分别是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和阴阳家,合称为“先秦六家”。后来班固在《汉书》中又加入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其他思想流派,有时候我们也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术派别总称为“九流十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讲到了很多学派,其中流传下来的有系统的文献记载的主要是六家,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学习。

“六家”中我们又特别强调儒家,这是为什么呢?汉代以后,儒学一度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两汉经学”,两汉时期诞生了许多的大经学家,实际上当时的经学是什么?就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学问。经学的著作是以春秋时期孔子给他的学生讲课时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的,最初是六经,后来我们叫五经,因为关于音乐的《乐经》找不到了。五经是儒家思想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性著作,构成了汉代大家所共同研究的学问。到了唐代,当时的思想家抽取了五经之一《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再加上《论语》和《孟子》,形成了古代经学的另一个编排体例——四书。之前我们讲到的“止于至善”的思想就是《大学》篇的中心要旨,所以《大学》真的非常重要。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扩充,到了南宋的时候,五经增加到十三经,内容就变得相当庞杂了。清代的阮元对十三经的内容进行整理,主持校刻了《十三经著疏》。

经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两条道路,一条是从五经扩充到十三经;另一条是从儒家经典出发,产生了四书这个新体系。十三经的内容丰富繁琐,四书的内容简明扼要、内容集中,说明了重要的问题。

经学有没有什么缺点呢?要说有的话,主要是太过繁琐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他这个人非常浪漫,发现这一点以后,专门写了诗嘲讽这个情况:“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鲁”是山东,因为孔子是山东人;“白发死章句”,是说直到白发皓首都只能死守着章句。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经学内容驳杂、注解繁琐的弊端显著,知识分子想跳出这种繁琐的束缚,儒家思想有所衰落,与之相应的是道教的兴起。不过这一时期儒家传统并未断绝,人们把儒家经典与道家的学说结合在了一起,把五经中的《周易》与道家的两部著作《老子》和《庄子》合称为“三玄”,因为这三部书讲的都是比较玄元的内容。现在我们大多称魏晋时期的文化为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表现了魏晋知识分子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也是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态。我们说的中华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融合的文化现象,两汉是经学,魏晋是玄学,体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实际上,两汉交替之际,西方的佛学已开始传入到中国,佛学的著作都是由梵文和西域文字写成的,对中国人来讲,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魏晋时期就是一个逐渐了解接受佛学的过程。到了隋唐时期,佛学发展成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