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这期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的鸿篇巨著给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外部特征。在外部特征中还包含着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内在特征,我们要通过不断加深学习来理解掌握。

我们都知道佛学属于西学,是外来学说。唐代著名学者韩愈尊儒排佛,认为外来文化会侵蚀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张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固有文化。但是经学太复杂了,于是韩愈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凝练和总结,将《大学》《中庸》从《礼记》里单拎了出来,并从中找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即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止于至善。我们知道《大学》作为《礼记》的一部分内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然而直到唐代,才出现了一个韩愈找出了其中包含的传统价值观的核心。那么他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呢?这说明他开始了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间关系的思考。

唐代以后,中国历史迎来了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加起来一共有七百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形态被我们称为宋明理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说到宋明理学之前,还提到了儒释道合流,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的结合。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已基本实现合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融合的新阶段。

讲到这里以后,后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就用“数个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概括了。其实到了晚明的时候,还有一项西学传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天学”。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呈波浪形发展的,比如说诸子百家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两汉经学则对人的思想有所禁锢,显得比较呆板。魏晋时期又开始追求对天道自然的感悟,有了儒家和道家的结合。唐代佛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但我们不能全盘接受,直接把它作为自己的主导思想,它必须实现中国化,后来我们说的禅宗就是佛学中国化的表现形态。

再回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段话,列举过学派之后他又说到了好多人物。这个是按照朝代来说的,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一直叙述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这些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思想家。近代以后的思想家已经开始考虑该怎样对待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了,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意见。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学者在看到封建社会儒学的发展与政权紧密结合的状况后,认为儒家思想跟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一样,也应该被打倒,所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了今天,我们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以本土文化为主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中国历史上的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到后来明末清初西方的宗教及自然科学来到中国,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为辅的形式形成的一个融汇交融的文化集合。所以说中国文化不是在一个单纯的封闭状态下发展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话中所讲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一定要认真加以学习。当学习进行到一定深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它实际又体现了中国传统价的值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中那些丰富多彩的浩如烟海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文化自信的底蕴和底气。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能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中国古代的先秦诸子具有各种各样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相当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