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援: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宏观考察(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讲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这期间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家,他们的鸿篇巨著给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些内容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外部特征。在外部特征中还包含着中国古代价值观的内在特征,我们要通过不断加深学习来理解掌握。

对第三个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容的说明,我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哲学社学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一段概括,这段话概括得非常精炼。在学习时,我们要把它展开来认真加以学习,这里就不过多讲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经历了丰富的发展过程,它的核心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价值观。当我们讲文化自信时,一定要注意,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必须与人改造自身的发展相平衡,如果一方突飞猛进,一方却没能得到重视,那么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最后,我对整个内容作一个回顾。首先我们要从三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一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都不曾中断的历史认同。二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认同。中华文明是独特的,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对整个的人类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还将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资源。然后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与“里”。其中“表”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里”的部分是作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

我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强调文化自信的两个基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它?就是防止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个封闭发展的产物,而强调和外来文化的交流。如果一种文化不与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就容易失去活力,容易脱离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和国内的多次讲话中,反复使用过同一个词,叫“文明互鉴”。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两种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今天的我们想要让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活力,就需要以宽阔的胸襟和包容性来借鉴外来文化,包括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成分。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一个优秀的具体的表现形态,在加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把它作为今天讲座的一个结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段话我觉得特别的重要,这也是新时代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的责任。

好,今天我们共同的学习就到这儿,谢谢大家观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