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本质是一个事物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离开了自身的本质,事物也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拥有的,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以贯之、不断探索的理论主题。2015年,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理论工作者要重点回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特征”[1]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并将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升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社会和谐和党的领导”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这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先后提出“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社会和谐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化。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始终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探寻和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验教训的总结,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经过反复的思考,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这一科学论断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角度出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正本清源,抓住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矛盾运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始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对于我国这样在生产力落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角度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不同,前者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成果属于全体人民;后者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是财富和贫穷的两极积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过去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加之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民主长期被忽视,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严重的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反思民主实践中的不足和失误,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4]随后,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对人民民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这种民主,是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是与社会主义法制必然结合在一起、保障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民主。”[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7]民主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要越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规律,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实际、符合中国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现社会和谐是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产阶级社会都注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解决社会和谐问题提供了根本前提和保证。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之一,“社会更加和谐”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随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来看,未来理想社会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内部只存在人民内部矛盾,不存在阶级矛盾,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奋勇拼搏、迎难而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放眼未来,我们党将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进。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8]。随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这一论断载入宪法总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这是一个反复多次、无限深化的过程。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时又将总结、概括、升华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真理性。

(一)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否定认识到肯定认识的历史逻辑

历史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有过教条式的理解,走了不少弯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变得模糊不清。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对“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解放思想。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深化的,是一个从否定认识到肯定认识的过程。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在与赞比亚总统的会面谈话时,指出“四人帮”所谓“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就是穷的”,而这一观点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进而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3]邓小平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时期我国刚刚从错误的指导思想中走出,一方面需要清算思想领域的混乱;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尚处于开始和探索阶段,必须坚持实践的真理性标准,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和生机,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邓小平用排除法的方式,用否定的句式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就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打开了天窗。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开始从“不是什么”中发展出“是什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是“富”。[2]这种“富”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而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一科学论断不是事先的理论预设,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过了14年实践的反复探索和检验,在无可争辩的巨大成就基础上总结而来的。

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否定认识到肯定认识改变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路径。通过批判旧世界得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认识路径,“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社会主义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都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则打破了这一教条。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后再将这种理解和认识升华为理论,从而进一步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实践——理论——实践”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1]

(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经济体系处于崩溃的边缘,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必然从这一实际出发,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必然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仅得到极大丰富,文化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更加主动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愿望。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参与经济生活的管理,也要求参与到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之中。因而,上层建筑也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需要发生变革。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力更加发达,也要体现在民主更加真实有效。民主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既要克服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出现的忽略民主程序的“大民主”,也要防止西方所谓“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形式上平等、但实质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从而保证民主在程序上公平合理和在实质上人人平等。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求思想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具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能否理顺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化解层出不穷的社会矛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保障。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的。我们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人民民主、社会和谐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正是沿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一历史逻辑。

(三)从反思经验教训到肯定实践成就的历史逻辑

从“共同富裕”到“党的领导”,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以分为前后两种不同路径。前者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的反思。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必然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中国这样以农业为主、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的落后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党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教条式的理解和运用,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一方面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结果造成了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很低的水平徘徊不前;另一方面忽视了民主法制的建设,加之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造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各项制度形同虚设,人大政协会议长期中断,国家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种法律名存实亡,大量冤假错案,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正是基于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我们党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后者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就的肯定。我们党将社会和谐和党的领导提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在经过长期努力而形成的各种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既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也是我们党和国家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展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姿态。将党的领导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正是对97年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肯定。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必然性正是从反思经验教训到肯定实践成就的历史逻辑中体现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逻辑

除了具有脉络清晰的历史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在之间也具有很强的理论逻辑。其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共同富裕、人民民主、社会和谐分别提供了物质、制度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保障,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然走向应然状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一)党的领导是一条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的逻辑主线,是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历史经验教训已经证明,哪里放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哪里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和失败。党的领导是贯穿于97年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历史之中。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是中国革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们党开创、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如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力量。“最”体现出党的领导是灵魂、是根本,是处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13]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人民民主,才能维护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也是物质保障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可否认,资本主义依然是当今世界引领经济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并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占据着主流地位。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较而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更体现在我们的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要实现的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和物质水平上的共同富裕,更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环境优美等多方面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只有社会生产力更加发达,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三)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国宪法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其具体体现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上。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只有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动,用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才能保证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我们党要始终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一把尺子,思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保障

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实现的是“社会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的共产主义。与此同时,社会和谐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保驾护航。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利益对立、社会动乱不安的社会是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难以实现民主法治的。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社会环境整体稳定和谐,社会矛盾基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并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我们党和国家才能紧紧抓住每一次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社会和谐才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民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

四、感知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历史与逻辑的相统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一同开始,并随着实践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和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结构清晰、逻辑紧密、科学严谨的有机整体。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需要聆听时代的声音,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6]我们在讲好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同时,更要讲清楚其背后的更加一般性的原理、规律、机制,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我们需要进一步探寻其本质,将我们党的理论进一步升华,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265、36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312.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8.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6.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2.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9.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7.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2.

[1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1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8.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2.

作者简介:孙志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精髓研究”(项目号:14ZDA001)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