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俭:挺起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脊梁(5)

那么,我们的社会究竟应该“热捧”谁?

“热捧”谁,关乎着大众推崇的偶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有信仰的人民不能没有偶像。大众的偶像就是他们崇尚的对象,就是追赶的目标。“热捧”谁,无形中就是在人民大众面前竖起一尊偶像,立起一个榜样。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演艺界也涌现出许多至今都难以忘怀的“明星”,电影界的赵丹、王心刚、白杨、张瑞芳等,歌唱界的郭兰英、马玉涛、胡松华等。然而,对他们的宣传,无论如何也没有超过对雷锋、焦裕禄和王进喜、邢燕子等全国劳模的“热捧”。而恰恰由于“热捧”这些先进英模,使他们成为大众偶像,各行各业比学赶帮超,比如在全国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学、助人为乐成为时尚。由此,我们可以设问,当英模成为大众偶像时,对我们的各项事业的促进如何;而当“明星”成为大众偶像时,对我们的各项事业的促进又会如何?联想到对中国梦的促进呢?

“热捧”谁,影响着社会舆论的导向。社会舆论是指公众的心态、意见或言论。社会舆论反映着人心向背,在形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舆论正确,提供正能量,是人民之福;社会舆论错误,提供负能量,是人民之祸。而社会舆论是需要引导的。“热捧”谁,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引导。改革开放初期,《哥德巴赫猜想》如旱天惊雷,引起全国性轰动,照得华夏大地一片亮堂,人人读《猜想》之文,家家议景润之事,盛况空前。一时间,陈景润收到的来信有几麻袋之多。也正是这样的“热捧”,改变了社会舆论,改变了知识分子形象,极大地推进了科技领域的创新创造。事实证明,“热捧”的对象准确、科学,社会舆论就一定会增加正能量;反之,不该“热捧”的被“热捧”,社会舆论就一定会减少正能量。

“热捧”谁,引领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是极为重要的。何为高大上、何是真善美,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谁是学习追随的榜样、谁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对于这些,在“热捧”的对象中应予以明显的引导。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若问中小学生“你最崇拜谁”时,“毛泽东”“雷锋”“焦裕禄”“董存瑞”“黄继光”都在答案之中;若问“你以后想做什么”时,“我想当工程师”“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医生”“我想参加解放军”“我想当警察”……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年来,如果提问同样问题,十有八九选择的是演艺界“明星”“大腕”。这也难怪,为中国、为世界粮食作出巨大贡献、至今依然忘我研发的80多岁高龄的水稻专家袁隆平,他所获得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比不了某些“明星”“大腕”一则广告的收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价值观变得极度扭曲。在相当一些年轻人的心目中,“明星”“大腕”成为偶像,成为追逐的目标,企图“一曲成名”“一夜暴富”,“搞科研,不如当明星”“做导弹,不如当大腕”。我们看到,每当艺术院校招生时,那情景甚为可观,车水马龙、人潮涌动,连附近宾馆都爆满无房。社会上相当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浮躁,轻视实业,更不愿苦干实干,价值观异化,与此关系不疏。长此以往,谁能保证“优伶之祸”“娱乐至死”不会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科学家为创新创造呕心沥血,工程师为祖国建设倾尽心力,大国工匠们为中国智造日夜操劳,还有许许多多中国好老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学者、中国好警察……是他们在圆梦道路上书写着辉煌,他们也是“明星”。我们应该“热捧”他们,崇尚他们、追逐他们。这样,更多的各界“明星”就一定会闪烁星空,一定会光耀中华大地!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