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李俭:挺起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脊梁

专家

李俭 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近来,网上围绕“国家精神造就者”议论纷纷。这说明人们对中国精神还是非常关注关心的。这种关注关心是一件好事。毋庸讳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如理想、信仰,则淡漠了许多,乃至在很多人那里早已被甩在了脑后。“打虎拍蝇”以来,众多落马官员在忏悔中,几乎无一不为精神支柱的坍塌而懊悔。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由此,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挺起新时代中国精神的脊梁。

一、精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大家知道,人类生存于世,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除了第一、二层次属于物质需求以外,第三、四、五层次都属于精神需求。这说明,如果有人只是一味追求物质需求而丢弃精神需求,就会忽略人类生存的基本常识,而忽略常识也就势必会被常识惩罚,这是一种必然。可见,只有既注重物质需求,又重视精神需求,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完善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样是患了不治之症,有的人刚一听到这一噩耗,就瞬间被吓倒,一病不起,很快离世;有的人则泰然处之、安之若素,最后很好地活了很多年。我有一位老领导,得了肺癌,豁达的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但他对医生说,“我不怕死,但绝不等死”。在这样的意志引领下,他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一方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方面加强锻炼,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就这样,50岁出头得的病,最后活到80多,成为北京市有名的抗癌明星。

这里,我有几句话同大家分享,帮助大家理解这个问题:

——人的一生,应该逐步“醒悟”:生命是有尽头的。这种感悟会使他们行动起来,去做一些他们很想做但以前从也沒有做的事情。

——人的一生,应该懂得“安慰自己”,并且学会在似乎无尽的黑暗中为自己点亮“一盞”希望的灯。

——人的一生,应该明白:人生一世,无论成功与失败,挫折与顺利,欢乐与痛苦,盛衰与荣辱,都如自然流水,从哪里来还将到哪里去。这叫来自自然、回归自然。

——人的一生,应该逐步明白:孤独、寂寞、痛苦、挫折、失意, 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了它们,生活才显得有滋有味。因此,“善待”它们,就是“善待”真实的人生。

——人的一生,应该“胸怀”像“大海”一样, 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下千种恩怨、万种磨难。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2018年5月14日,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从珠峰南坡大本营传来:中国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年龄最大也是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1974年,中国国家登山队海选队员时,夏伯渝经过层层选拔成为1975年登珠峰第一梯队主力队员。当时,中国登山队在攀到8600米时,遇到恶劣天气,只能选择下撤,距离顶峰只有248米。下撤途中,他把睡袋给了在攀登途中丢失睡袋的队友,结果导致双腿严重冻伤被迫截肢。1996年,夏伯渝又被查出患有淋巴癌。那次患病,让他彻底想开了。他说:“死亡只是一步之遥,再登珠峰是我自1975年冻掉双腿后的一个奋斗目标和梦想。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没有放弃过。”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最终登顶。大家看,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那么,精神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在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中,有四位独臂将军(上将贺炳炎、彭绍辉,中将余秋里、晏福生),一位独腿将军(中将钟赤兵),他们以残缺之躯参加了长征。其中,上将贺炳炎,在长征途中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必须截掉右臂才能保住性命。可当时,没有医院,也没有手术刀锯和麻药。情急之下,贺彪就从老乡那里借来一把木工锯子,放进一锅烧开的水里消毒,然后拿来一块毛巾让贺炳炎咬着忍疼。手术用了两个多小时,贺炳炎忍着剧痛,把嘴里的毛巾都咬烂了,全程硬是没哼一声。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信念、精神!这只是一例。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红一方面军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团队不能没有精神,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精神!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