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许耀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40年来的发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3)

二、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40年的进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政治体制改革的酝酿和启动阶段(1978.12—1980.7)

这一阶段主要是解放思想,启动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全会发表的《公报》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改革路线一经确立,就立即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三中全会《公报》首先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入手,指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公报》还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这里,实际上指出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而尖锐地触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据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

很显然,政治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酝酿和启动了。三中全会结束不久,邓小平同志便一再明确地提出“体制改革”的问题。1980年2月,他说:“就全党来说,没有解决重要的问题还不少,我们要有清醒的估计。例如,我们现在的体制就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他还说,我们要“克服官僚主义,首先还是要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克服官僚主义等方面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问题。

2.政治体制改革的部署和展开阶段(1980.8—1989)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者。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系统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宣言书和纲领性文献。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这是把以机构改革为重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并列。此后,从1985年到1987年,邓小平同志多次论及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评价标准、推进策略,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作出了全面论述。我们下面分别来看一看。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有三条:第一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肃清封建遗毒、党政分开、权力下放、进行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民主、加强法制建设等。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标准,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很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比较二者,政治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重要,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周密的部署,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达到新高潮。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