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与诗教(2)

摘要: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对《诗经》的学习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人格塑造的过程当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代教育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祖先在创作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不但给人以艺术审美享受,还用艺术的方式教人们该如何做人。本期报告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赵敏俐为您展现《诗经》教化育人的力量。

段落一: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这段话中的“鲤”指的是孔子的儿子孔鲤。据说孔鲤出生的那一天,鲁国国君为了表示祝贺送上了一条大鲤鱼,孔子就以“鲤”字给儿子命名。有一天孔子自己站在那里,孔鲤快步走过庭前,孔子就问他“学诗乎”,学《诗》了没有?孔鲤回答说“未也”,没有。孔子接着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连话都没法说,于是从那以后鲤就开始学习《诗经》了。

段落二: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问“小子”为什么不学诗,“小子”指的是他的弟子和其他的年轻人。这句话是他在劝诫年轻人要学《诗》。后面他列举了《诗》的种种作用,可以感发人们的意志,用来观察社会和生活;团结同志朋友;也可以用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将不好的情绪宣泄出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在家里可以更好地孝敬父亲,在朝堂上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除了上面提到的功能以外,通过学《诗》亦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使人变得博学起来。

段落三: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孔子对这首诗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快乐但不过分;“哀而不伤”,包含着哀伤、哀痛的情绪,但不至于对人的身体或心理造成损害。

段落四: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师挚”是鲁国掌管音乐的太师挚,“始”是乐曲的开端,“关雎之乱”就是《诗经》里《关雎》这首诗。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序曲一直到《关雎》的结尾,优美的乐曲始终在他的耳边回荡。在古代,《诗经》不仅是我们可以读的诗,还是可以传唱、配乐表演的诗。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诗,他的一个弟子子贡就问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贫穷时不谄媚,保有自己的人格,不会因为贫穷去低三下四地巴结别人;富贵时不骄傲奢侈,始终保持很好的品性,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样的人已经可以了,但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做人境界,贫穷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富贵又崇尚礼节,才是更高的境界。子贡马上从中有所领悟,接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国风·魏风》里有一首诗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指的是牛骨、象牙、美玉等只有在经过切磋琢磨的加工之后才能变成更美好的东西。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光是品质好还不够,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提升文化修养,是不是这样呢?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夸赞赐很是聪明,说现在可以跟他讨论《诗经》了,还说只要自己告诉他一件事,他马上就能够觉悟,能够举一反三。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