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与诗教(5)

摘要:衡量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有两把标尺,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对《诗经》的学习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人格塑造的过程当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代教育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祖先在创作和学习《诗经》的过程中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不但给人以艺术审美享受,还用艺术的方式教人们该如何做人。本期报告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赵敏俐为您展现《诗经》教化育人的力量。

那么古人编《诗经》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采诗以观民风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守(狩)。岁二月东巡守,……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第二劝谏君普查时政。据《国语》中的《邵公谏厉王弭谤》篇记载,当时有一位叫邵公的公卿大夫,他劝谏周厉王时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具体这个“献诗”是要干什么呢?就是劝谏君王体察民情民意。《诗经·大雅·民劳》中有这样的句子:“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也是强调了诗的劝谏作用。第三祭祀和宴飨中作乐。第四教育贵族子弟。古代有部书叫《周礼》,里面有句话说的是“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是古代的学校;“大司乐”是管理学校教育的一位重要人物;“合国之子弟”,指教育当时的学生。那么他用什么来教育呢?“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这些内容都和诗有关。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太师(即大师),他也是负责教育的。《周礼•春官•大师》里说,“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他负责音乐,也负责诗歌。我们现在说《诗经》有风雅颂三种体裁,赋比兴三种手法,这六者在周代都是有太师专门来教的。不过当时的“六诗”和今天的有些区别,当时的“六诗”主要是教如何学习《诗经》,如何借用《诗经》来表达思想情感等。

在周代,仪礼和宴会的场合经常演奏《诗经》。《仪礼·燕礼》中记载,古代的诸侯和国君等在举行重要宴会时,有专门的乐工负责献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等诗歌,另外还要歌颂《国风》里的诗。这里的《国风》指的是乡乐,乡指各个地方。“乡乐”包括《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等等。为什么会以歌唱的方式,在这样的场合用到《诗经》呢?因为《诗经》不仅是以诗的形式来呈现,还能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多种审美形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早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对道德品性的教育不能光是空洞的说教,而要通过艺术熏陶来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

既然《诗经》在古代社会承担了那么多的作用,那么它包含的作品必然非常优秀,内容特别丰富。《诗经》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伟大,而这种伟大又能被后人认识和认可。事实上,在当时,《诗经》就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著作。从风、雅、颂的分类和古人编辑它时考虑到的多重目的,我们不难看出,《诗经》在周人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周人建设其礼乐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具有政治、道德、伦理、哲学及审美文化教育意义的著作。

大家都知道,我们从小接受教育要用到教科书,这些书都是由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里面选择的多是一些经典篇目,我们从中学到的基本是纯粹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周代社会,除了作为基本的教材以外,《诗经》还被用于宗教礼仪和王朝政治的教化。《诗经》这部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编成的。有学者研究表明,《诗经》的编成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它最后写定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此前都处在一个不断编辑和修订的过程中。我们尽可以想象周人在文化教本的编写过程当中下了多大的功夫。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