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伟大基石

教育强国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伟大基石

——写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的到来

摘要: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将开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教师和教育是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的强大,是民族兴旺、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的根本要求。在第 34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思想,联想到我国教育事业这个重大民生工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前进,作为曾经忝列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感到分外亲切,倍受鼓舞。

W0201501213096911975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

1123396591_1536311269809_title0h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江西苏区的实际情况,就提出:一方面要办列宁小学、中学、师范以及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等干部学校,另一方面要办群众夜校、补习学校、识字组等,发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以民教民,来发展国民教育事业。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要求各地政府与党组织,均应将文教工作布置在自己的日程里。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他提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发展群众教育,发展小学教育;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规的小学、中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倡导,充分发挥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对于新中国的教育政策做出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务培训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印发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亦即:既要调动中央的积极性,又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学校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鼓励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多种形式办教育。在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中,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因此,应当始终把经济与教育工作当作“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这种教育思想,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实践中获得了巨大成绩,经受了实践的检验,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各种会议上和考察学校时,对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富有新时代特点的现代教育思想体系。

——明确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这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上,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角度,加深对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

——明确了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时,围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人力资源基础。这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教育公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他强调要让人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就必须践行党中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具体要求。并指出,全面小康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个重要方面要看教育的体系结构、教师素质、质量水平、制度建设能否得到新的提升,更好适应亿万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则是一个最根本最过硬的衡量指标。

——明确了教师在教育强国中的本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责任,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并鼓励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明确了党和政府抓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明确了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断,高瞻远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