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伟大基石(2)

教育强国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伟大基石(2)

——写在庆祝第34个教师节的到来

摘要: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将开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大背景下,我国培养了大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逐步向强起来的新时代迈进。而教育事业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公平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上成效显著。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1824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占全国总数的62.4%;近五年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过去五年,全国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达4.25亿人次,资助总金额近70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了90%以上;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圆了100多万中西部地区孩子的大学梦。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已累计招生27.4万人,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

二是教育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近5年来,根据党中央的总体要求,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为最终目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相关报道显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落实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取消15项教育行政审批,依法加强督导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有了新进展。同时,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目前,我国出国留学生480万人,留学归国250多万人,特别是近两年,留学归国人数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为中国建设引入了大量海归人才。与此相应,教育“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除了出国留学之外,还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国家学生来中国留学的意愿比较强烈,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在这些国家还出现了“汉语热”和“中国热”。2016年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人次来华留学,我国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留学目的国。

三是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大力推进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鼓励高校深度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时,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制定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有效调动了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目前,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以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在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次整体前移。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高校上榜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在7个学科上位列世界第一;英国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此外,我国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达到770个,工程教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已经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等,这些都见证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事业这个重大民生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看到我国教育事业重大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与“教育强国”的差距。现行的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仍存在诸多弊端,仍然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动力在改革。唯有深化改革,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枷锁和藩篱,才能确立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切实推动教育强国战略的有效实现。

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要更高远。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何谓“教育强国”?公认指标有三:一看自身强不强,二看贡献大不大,三看世界认不认。而吸引留学生则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极大地促进外国投资增长,而更重要的是酿造投资潜力。因为不少留学生后来在本国成为商界精英,他们对留学目的地国的了解增加了他们到那里投资的可能性。据在英国注册的“大学世界新闻”网站文章说,在美国近90%的高校,攻读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专业的全职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大都是国际学生,因此,欢迎国际学生对美国保持科技中心的地位“不可或缺”。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2015年,国际学生在英国各大学城和城市支撑20多万就业岗位。这启示我们,教育改革的定位必须瞄准推进教育国际化,以能否满足国内学生需求、吸引留学生为重要目标。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方式,打破应试教育思维定式,推进教育质量从片面追求升学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另一方面,要增强教育自信,注重中国特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提高中国教育的参与度,扩大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国际拓展。

教育强国的战略环境营造要更广泛。教育强国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体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舆论等的现代化。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承,方能构成教育强国的良好环境。很显然,优化教育战略环境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担当,仅仅依靠教育部门一家之力,就教育看教育、就教育发展教育,形不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不可能建成教育强国。这些年,我国在优化教育环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感觉,教育环境还不太友好。尤其是教育舆论环境正面导向不力,诸如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教育舆情、积极引导教育舆论;关涉民众切身利益的教育话题,负面吐槽多、理性发声少;一些主流媒体包括央视、地方台的娱乐版面、娱乐频道,片面“造星”、“追星”内容过多,而引导人们崇尚知识、向知识致敬的分贝不足。我们在解决认识问题的同时,必须跟上实实在在的措施,认真改善和改变。

教育公平问题要下更大力解决。十九大报告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概括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新特征,我们必须对此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既要围绕教育公平从机会公平向过程公平转变,在均衡配置资源上出实招、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求实效,又要抓好由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向注重“规则公平”转变,改革或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则,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政府“供给”机会公平的基础上,转向实现个体“需求”的满足,建立适合于每个个体的教育与学习体系,鼓励和推动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改变“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教育教学状况。同时,采取硬性措施坚决纠正损害教育公平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学习机会和人生出彩机会。

教育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当今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在社会变革中文化日益多元化,一些腐朽文化也随之而来,这导致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线,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道德建设,抓好师德、校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确保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让校园主旋律高昂、正气高扬,切实成为一块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能够赢得民族未来的净土。

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道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必将开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有教育领域广大干群的勠力同心、奋力拼搏、埋头苦干,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教育事业一定会续写华章、大有作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周艳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