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3日,农历秋分日,我国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广大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南宋词人辛弃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优美诗句。今天,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农民丰收节”里说“丰收”,深刻感悟“农民丰收节”的时代内涵以及设立农民丰收节的重大意义。
丰收是奋斗之果。农业是人类最古老、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充满了热爱,对丰收充满了期盼。“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也没有从天而降的丰收。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丰收是奋斗的果实,是对勤劳的回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时下,一些农民,尤其是一些青年农民,他们出不得汗、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总幻想靠风调雨顺、靠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获得丰收,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和行为是极其可怕的,必将影响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以纠正。要利用好欢庆农民丰收节这个契机,评选和表彰一批通过诚实劳动和艰苦奋斗获得幸福的优秀新型农民典型,引导广大农民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建设实践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产能站上6000亿公斤的新台阶。农产品总体供应充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2000亿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超过98%。有效灌溉面积显著改善,增加684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超过5亿亩。机械化水平提高,均有大幅提升。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广大农民以及农村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广大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要实现自己的幸福梦想,就需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号召,把奋斗的汗水挥洒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在奋斗中创造幸福,在奋斗中体会幸福,在奋斗中享受幸福!
丰收是科技之效。科技进步是人类获得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短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科技对挽回农作物产量损失,改进品质,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实现农业丰收,必须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我们必须加大农业科技的宣传推广力度,强化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求,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要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统筹抓好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五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关心、爱护乡村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丰收是政府之责。食为政首,农为邦本。“三农”的战略地位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收入仍然不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要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各级政府一定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三农”政策,一定要把“丰收”两字放在心中。当然,这里所说的丰收,显然不只是指粮食丰收,还包括收入增加、收益增多、收获满满,如果丰而不收,对农民来说,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伤害。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强调的那样:“如果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不能增收入、集体不能增实力,这种经济增长就是无效益的和虚假的”。各级政府要从资源、资金、环境等各个方面帮助农民,尤其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急需的管理、科技、市场等关键问题,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丰收。毫无疑问,“农民丰收节”也是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警示和提醒,是让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确保亿万农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委党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