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北京三大文化带影响力比较分析

【2018-10】北京三大文化带影响力比较分析

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规划建设、保护发展,对北京实现中央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特别是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有着全面、系统并且是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它们与老城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既蕴含着北京文化的历史源流,又可以发展出北京文化的未来景象,理应从一个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其内在生命机理。在此基础上,应从三大文化带核心影响力的比较分析中,揭示其差异性、互补性,发现其对某些特定资源要素的优先需求。通过对三大文化带的规划建设采取更科学的资源配置和空间与时序安排,防止保护利用内容和方式的失当,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其整体性,使三大文化带与老城这个生命共同体焕发更强大的生机。

三大文化带核心影响力比较

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元素是运河城市群。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的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想象和体验空间,就是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影响力。就整体而言它是世界级的,其标志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工程申遗成功。在大运河城市群中,能够看到依然在世界闪耀着光辉的城市,包括北京、杭州、苏州、扬州、洛阳、开封。这些城市一度在它们所处的时代是“国之枢纽”,今天依然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代表。相比而言,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的通州,影响力就弱化许多。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需要紧紧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来提升其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大运河文化带的城市魅力到底有多大?借用古人诗句或许可以体会一二。扬州,有很多美丽的名字,如广陵、江都、维扬。在扬州的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如董仲舒、白居易、杜牧、张若虚、苏轼、欧阳修、秦观、石涛等等,他们留下很多美妙的诗篇赞美扬州,凝结出它所具有的千年魅力。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里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让扬州有了“二分明月”的雅称。张祜在《纵游淮南》中感叹,“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传世名句不胜枚举,揭示的是大运河文化带城市群的独特魅力,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长城文化带核心影响力来自长城作为建筑遗存所具有的雄伟魅力和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所形成的深切认同。长城的影响力无疑是世界级的。长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与周边整个山景融为一体,随四季变化呈现不同风光。然而,长城周边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长城周边景区低端化的旅游业态长期存在,村民的致富依然仅仅依靠景区门票收入、提供简单餐饮或低价产品,更多的是靠人流量获取收益。这与长城的影响力是不相适宜的。从文旅结合、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角度看,有借鉴意义的是古北水镇。例如,古北水镇把长城夜游用“八种名玩”提了出来,就是登长城、品长城、望长城、赏长城、聆长城、宿长城、戏长城、醉长城。这些创意丰富了旅游体验,改变了自然景观单打独斗的局面,使体验愈加多元立体。更积极的意义在于,把城市要素和乡村要素结合起来,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探索。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解决城市要素进入农村的问题,而不是继续让农村的要素单向度地由城市吸附。换句话说,新型城镇化要和“逆城市化”结合起来,这也是总书记提出来的重大命题。在长城文化带的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在古北水镇的开发过程中,这种理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践检验。村民拿出自己的资源,城市也拿出自己的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双方都能够获利。古北水镇不仅吸纳了农民就业,也使周围的农旅结合得到整体提升。那种对资本进入和开发可能损害农村、农民利益的担心不无道理,问题是一方面不能允许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农村长期存续,这样无助于农村变美、农民变富;另一方面,要鼓励探索长期有利于农村投入和农民增收的资本与农村结合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能裹足不前,而是应该着眼发展和保护,找到制度创新的结合点。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主体非常多元,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但同时增加了人们认知的复杂性和难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核心影响力是分布式的、是不均衡的,目前只能用几个代表性主体来进行切分。首先,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第一位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体是“三山五园”(即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第二是京西古村落和京西故道。京西古村落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活态的,那里还生活着居民,他们的习俗、文化活动依然保存,具有很大的文化魅力。然而京西古村落群的问题是保存状况并不好,造成其文化承载力和影响力相应较小。第三是永定河串联的文化主体。永定河沿线既有山也有寺,既有村也有道。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永定河水量急剧减少,90年代后基本断流,随之造成的环境破坏,使得永定河作为一条自然河流,实际上已经死亡了。它散落的这些文化要素,是很难有效串联的。随着规划,2020年永定河要全线通水,永定河的活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恢复。第四是房山“源文化”。它在几个层次都具有影响力,比如具有世界影响力潜质的北京人遗址、房山石经,具有国家影响力潜质的燕都遗址、金陵遗址。但它们要么更多只是停留在考古意义上,产生的文化影响还不够深;要么是地面遗迹被销毁,导致很难充分利用。

启示与借鉴

文化带上文化元素和承载主体越丰富,其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力就越大,关键要看文化意涵和文化主题是否高度统一。例如,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有若干自成体系的城市群,代表了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甚至东南文化、岭南文化、黄河文化、西部文化等,以带状地理空间为连接,以大运河文化为内核,各文化主体都融会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悠久时空里。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尽管各种各样,但都承载着东方传统城市文明,以及东西方在城市文明上的交流碰撞。西方想了解东方文化,或者我们缅怀中国古代文明,都会去这些城市找根源。大运河文化带文化资源越丰富、影响力越大的这种正向关联,正是其文化内涵上高度统一而形成的。相反,同样具有多样性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却受到了主题较分散甚至缺失的不利影响。可以借鉴的是,把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分散概括的文化意涵,集中概括表述为“北京之源”,首先解决定位问题,再深入进行系统规划。尽管还需要进行论证,但从人(北京人)、城(燕都遗址、三山五园)、宗教(云居寺)、革命(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再到现代城市这条逻辑来看,“北京之源”的定位是有依据的。加上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这一概念,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更有理由作为文化上的“北京之源”。这个“源”不是一种切割而是一种传承,文化上既可以追根溯源,又可以由古及今、面向未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最有条件讲述完整的“北京故事”,并且在这个视角下能够把大运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都整合进来。

历史遗存本身的完整程度和建筑的艺术水平是遗存影响力的基本构成。例如,西山永定河文化中的“三山五园”,其所凝聚的建筑艺术的高度,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这一点长城也是一样。相比之下,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其他许多遗址、遗迹,要么地面遗存消失,或者严重破坏,要么保存现状和前景堪忧,因此产生的明显短板,给保护敲响了警钟。三大文化带的规划建设必须审慎,对待文化资源,特别是地面遗存不能盲目拆、地下遗址不能盲目挖、遗迹周边不能盲目建。坚持从长计议,要把保护做到位。应该用分类甄别的办法来进行合理的保护,有的是要像标本一样进行保护,比如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有的是要防止发生不适当的破坏,而使之合理进化,才更有意义,比如京西古村落。对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的保护得到了极大重视与投入,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投入也不足。目前,以京西古村落为代表的传统村落面临破败、消亡的威胁,予以全力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北京现有传统村落市级层面才有44个,国家级仅有21个。应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确保专款投入和部门专责,以每年不少于10个村庄的速度,实施整体保护、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提升传统村落生存水平。同时,保护修缮一定要尊重历史原貌、尊重专业、尊重村民需要,防止以“千村一面”的方式造成本质上的破坏。

历史遗存与周边环境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借鉴,是影响力的持久来源。这一点我们要高度重视,不能只看遗存本身,遗存与周边环境的整体融合、与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借鉴,才能使文化带生命常青。这些区域总体应作减量规划,以突出遗存、彰显文化特色,进而寻求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保持遗存与自然环境融合方面,长城文化带最具优势,古北水镇的成功也得益于这一点。在实现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借鉴方面,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责无旁贷,应更有作为,特别是要注意同步保护京西古村落和活跃在其中的传统技艺与传统习俗,务必使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活态化存续这一最大特征得以长期保持。

三大文化带之所以重要和具有现实、潜在的世界意义、国家意义,都和北京的兴衰息息相关,都与北京所折射出的中国和中国所代表的“东方”的世界影响紧密关联。三大文化带的未来发展都应该以北京作为最重要的时代主题和表现舞台。三大文化带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将来谁能最先代表未来北京、更富有表现力、更能激发人们的认同,那谁就能抢占先机,成为龙头。正是因为这一点,三大文化带才会各有侧重,和而不同。

自古以来,大运河都是向着首都修建的,而且表现为:国家统一,大运河通航;国家分裂,大运河断流;国家强盛,中华文明就更加开放自信,东西方交流互鉴更加频繁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种国家统一、文化自信、文明交流的内涵就是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灵魂。同样,长城既有军事防御功能,更是西北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逐步成为大一统国家的象征。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风光,是孕育北京地理人文的源流。三大文化带与北京老城是生命共同体:西山是北京城市诞生和成长的摇篮,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大运河横穿北京老城,形成水穿京城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脉络;长城是北京老城的古老守望者。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统领下,三大文化带与北京老城共同构成一座世界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又必然为世人呈现北京这座伟大首都的恒久魅力。

(作者:胡九龙,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