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管家”的社区情

“小巷管家”的社区情

——记“北京榜样”年榜人物、西城区广内街道西便门东里社区党委书记潘瑞凤

潘瑞凤

潘瑞凤(右一)陪社区里的老人一起过春节。

“其实我走到社区岗位是缘于我母亲。我父亲2000年去世了,我想找一个就近的工作陪陪老妈。”潘瑞凤说。出于孝心,潘瑞凤成了社区工作者,一干就是18年。

“实际上,我对社区老人的照顾远远多于对我母亲的照顾,我母亲对我的照顾远远多于我对她的照顾。”潘瑞凤觉得对母亲有些歉疚。

每逢国庆节那天,她都晒出为母亲庆生的照片,老人家精神饱满,微笑中难掩刚毅神色。潘瑞凤写道:今天是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也是我最亲爱老妈的生日。祝福祖国繁荣昌盛!祝福母亲健康长寿!

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家人

在社区工作这18年,潘瑞凤为居民办了一系列的实事:改造道路,修建坡道,更换信报箱,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解决老人出行难就餐难,打造数字化科普社区……潘瑞凤由此获得了“小巷管家”的美誉。她说这里面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家人。

西便门东里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社区的道路很多地方坑洼不平,尤其是雨雪天,老年人、残疾人出行十分困难。这个社区老龄人口占了三分之一,道路问题是个大问题。

“2009年,我们决心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潘瑞凤说。首先从物业入手,但物业公司是房管办改制,没有多余资金用于道路修缮。他们又向办事处上报,经过不断努力层层审核,最后获得政府拨款,把小区道路全部重新铺设。

东里社区的居民老干部多、知识分子多,都有继续学习的需求,但信报箱容量小,大一点的杂志就无法放进去。潘瑞凤找邮局,邮局没这笔资金,她又求助上级单位、求助宣传部。“最终,5栋塔楼的信报箱都更换了,居民们特别高兴”,潘瑞凤比居民还要高兴。

办成事情,要靠执着的信念

在楼门口修建残疾人坡道,现在政府有要求,早已不是问题;但潘瑞凤说在当时极其困难。看到老年人残疾人出行困难,她说再困难也得解决。“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社会资源。5栋塔楼之一的2号楼,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宿舍楼,通过主动上门,反复协调,真诚沟通,耐心解释;最终人大出了这笔资金。”

另外4栋怎么办?潘瑞凤找政府资源和办事处、残联等主管领导反复沟通。“领导也是愿意为老百姓解决难题的,联系了专业机构过来勘察,认定没有问题。”潘瑞凤松了一口气,4栋塔楼的问题也解决了。

但小区还有两栋大板楼,楼门之间的通道很窄,建坡道的空间无法满足;“可居民想改善的意愿特别强烈,我们煞费苦心一时无策”,潘瑞凤说。后来她忽然想到有位人大代表是搞建筑的,就请他实地调研攻克难题。“代表”根据楼门特点,设计了简易坡道,不影响其他人出行;问题终于解决了。“问题能够最终全部解决,我们靠的就是执着的信念”,潘瑞凤对此深信不疑。

东里小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基本都是在2008年、2009年左右完成的,老百姓受益已近10年。

一站式服务步步高没有止境

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潘瑞凤带领一班人将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创新社区工作内容作为重点。2012年,社区摘得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的桂冠。

“这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提升”,潘瑞凤说。

“提升服务质量的一站式服务也是‘一门式’服务最受欢迎。”潘瑞凤打比方说,您有到居委会办事的事项也有到服务站办事的事项,现在进一个门、通过一个人就都解决了。“假定这个人他不能给您全程解答、全程解决,他也会把您介绍给下一位同事继续解决。”

“关于电子商务建设和虚拟养老服务建设”,潘瑞凤说,我们利用街道资源,提出15分钟便民服务圈,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进行全方位服务。通过和民生银行合作优惠卡,居民消费不仅可以打折,还可以订餐订菜,解决了出行不便和吃饭难的问题。

“虚拟养老E键通”也是广内街道自己的特色。这个电话的功能都是一键,有亲情呼叫、医疗咨询、快乐驿站、家政服务、急救,都是一键对接,用信息智能手段解决了老年人一些难题。潘瑞凤说,实现这些服务基本上也近10年了。

由于社区以“科普型”居民为主,社区在2002年就成立了北京市首家社区科普活动室。潘瑞凤到岗后,继续深化了这个特色,在2008年创建了“蓝魔方”,丰富了科普活动室的内涵和功能。内设阳光小花房、科学测试、周末科普电影院、图书馆等,被北京市科委评为北京市创新型科普社区第一名。

2012年,社区建立了数字图书馆,被首都图书馆命名为“四级联网一卡通”图书馆,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借阅首图、区图、街图和社区的图书。同年,社区申报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又衍生出生态之旅项目,制作了全市首家三维立体的科普生态体验厅,可以直观海洋、沙漠、地震等,成为市级科普宣教基地。

“我们还利用科普资金扩展到为全社区服务,为5栋塔楼安装了LED灯,为32个楼门安装了LED屏,为小区安装了52个监控探头,做到了无盲区全覆盖。”潘瑞凤如数家珍充满自豪。

用心,用力,用情

说起18年社区工作的心得,潘瑞凤用了6个字:用心,用力,用情。

先说用心。潘瑞凤说,社区工作有很多问题很多难题,你可以努力去做,也可以绕道而行。如果你对这份工作不是特别地热爱特别地用心,干也干不到那么实在。

再说用力。“因为居民特别信任你,你就真得尽心竭力。尽管居委会不是万能的,有很多解决不了或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得开动脑筋继续想办法,争取有一天能解决。”

再说用情。潘瑞凤认为,用心用力了,肯定会收获感情。她说自己初入社区门时在广安东里干了4年,调离时“特别不舍”,“大伙要给我开一场送别会,我给制止了,我怕我控制不住情绪。”作为社区代表,潘瑞凤今年光荣地出席了十九大。回来后看到社工在最忙的那些天还为她专门制作了一块展板,一块充满真情写满了心里话的展板,她险些落泪,“这也是我的幸福所在。”

说到情,自然离不开家庭。潘瑞凤说没有家人的理解支持干不到今天。

“潘书记走到街上,不是她和人家打招呼就是人家和她打招呼,几乎所有的人她都认识啊!李阿姨您好,张阿姨您好,您最近身体怎么样啊?家里的事儿怎么样啦?她只有把居民放在心上,才能说我记住了您,我记住了您家里的事,您说对不对?”跟了潘瑞凤4年的社工黄宇,对潘瑞凤敬佩不已。

感悟:

“15个除夕夜,用真心的守护,换来百姓满意舒心的表情包。创文明街巷,建和谐家园,让筑巢的小燕子又飞回来了”,这是“北京榜样”组委会给潘瑞凤的颁奖词。当了18年“小巷管家”,她最深的一条体会是:小巷管家主要的是管家,要把小街小巷当成家里一样管。她说办好实事的秘诀只有一条,就是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家人。

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大街区和背街小巷。大街区易建,而小巷难管。这是因为,背街小巷居民多,又是各种遗留问题的积聚区和矛盾结合区,大多数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尤为突出。鉴于此,从去年开始,全市在核心城区开始推行街巷长制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小巷管家”管理模式,进一步促进街巷管理精细化。当好“小巷管家”,就是要向潘瑞凤学习,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责任问题。责任问题最需要强调“落实”二字,只有把“每日巡”“经常访”“随手做”“及时记”“按时返”等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位,让“小巷管家”成为“服务能手”,才能形成全民参与共治的格局,治理与服务的能效才真正提升,城市文明才更有保证。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