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进程──庆祝改革开放40年(2)

摘要:环境保护将贯穿于我国的现代化全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绿色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也一定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4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调整与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环境污染防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天更蓝了。自2013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大气污染治理效果初步显现,环境空气质量形势总体向好。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29.3%,未达标占70.7%;平均优良天数比例78.0%。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逐步下降。重点区域细颗粒物浓度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

水更清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相继出台,要求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与2012年相比,2017年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湿地面积8.04亿亩,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山更绿了。加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治理和改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初步构筑“两屏三带一区多点”的生态安全屏障。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00多平方公里,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借鉴。

海更净了。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印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为科学谋划海洋空间布局、“多规合一”提供了依据。近岸海域水质总体向好。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4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67.8%;与2001年相比,一、二类海水比例提高27.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8.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19.3个百分点。

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在不少城市,错落分布的公园绿地让老百姓“开窗能赏景,出门能游玩”;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困扰群众的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扭转,2016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3%,比2000年提高35.5%,一批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起来,越来越多城乡百姓从中受益。

以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被郑重推向世界。库布其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3.49亿元。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发布;2017年12月,把荒漠变林海的塞罕坝与库布其一起被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联合国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加赞许:中国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人类共通的生态文明理念。

环境保护将贯穿于我国的现代化全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绿色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也一定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