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政:在沉默中走向孤独——谈卢梭的《对话录》(6)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等。但相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著,卢梭的《对话录》被世人知之甚少。本部报告中杨国政老师通过介绍《对话录》的内容和特点为我们讲述了卢梭其人、其思、其想。

最后,“卢梭”和“法国人”意见达成一致,“法国人”决心与“卢梭”一道去保护“让-雅克”的手稿。为什么?因为现在恶势力过于强大,“让-雅克”生前是不能恢复他的清白名声了,他们俩就去保护“让-雅克”的手稿,给后人留下一份证明。所以“法国人”的声音和“卢梭”的声音从对立走向了合流。以上是《对话录》的三篇内容。

(二)《对话录》的特点

福柯曾将《对话录》称为“反忏悔录”。这个“反”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对话录》是为卢梭自己辩护。

在《忏悔录》中,卢梭采取的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策略。按卢梭的话说,他在《忏悔录》中要把一切都说出来。这个“一切”包括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那么卢梭真实的意图是什么?他的意图是虽然我不够好,但是谁敢说比我更好。他认为《忏悔录》写完之后,读者并没有领会,没有领情,没有透过他的伤疤看到他的善良。他换来的是一阵难堪的沉默,所以他感到失望,也没有继续续写《忏悔录》。从本质上来讲,《忏悔录》与《对话录》异曲同工。同工是自辩,异曲是卢梭改变了《忏悔录》叙事、独白的方式,改用分析的论辩方式。

在叙述策略上,《忏悔录》一开篇,卢梭首先来了一段开场白。这段开场白的内容非常著名,给大家念一下,卢梭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何时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勇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段话有很强的挑衅性,可以说隐含了《圣经》中的一个经典典故。这个典故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有一天一群文士和法利赛人押着一个通奸的女人交给耶稣,让耶稣定夺该怎么办,其实是想试探耶稣。因为根据摩西律法,通奸的女人应当被乱石砸死。而耶稣听到之后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地上低头画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符号。大家就催促耶稣,说你赶紧说,我们该怎么办。这时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起石头来砸她。众人听了之后都不敢说话,一个接一个羞愧地逃出了圣殿。

卢梭的这段开场白中把自己比成了那个通奸的妇人。卢梭对上帝说,你让他们跟我一样都来披露自己的心灵,看谁敢说他比我更好,而上帝却没有说话。可以说卢梭站在了上帝的位置,又把自己比作了至高的审判官。也就是说,我有罪,可是谁敢向我扔第一块石头,谁敢说他比我更好?卢梭的这种心理一直是有的。比如,1762年,他在《致马勒泽尔布先生的四封信》中说,我知道我有什么缺点,也完全明白我有哪些恶习。尽管这样,我仍然能满怀希望地死在最高的神的怀抱里。我深深相信,在我一生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比我更好。这段话和《忏悔录》的开场白几乎完全一样。

所以,在《忏悔录》开篇的时候,卢梭首先自我设定了一个已知的不容置疑的存在。这个存在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我就是这样的人,谁敢说比我更好。

而在《对话录》中,卢梭没有这样的豪言。他把自己即“让-雅克”设定成一个未知数,然后从正和反两方面进行求解。从正的方面说,虚构的“卢梭”用眼睛去看,得出的是一个正面的真实的“让-雅克”形象。从反的方面说,“法国人”就是闻其名,先对“让-雅克”进行有罪推定,然后再通过反证法让“法国人”去读书,为“让-雅克”洗刷罪名,从而印证从正面得出的结论。而且“法国人”的这些说辞为虚构的“卢梭”又提供了批判的靶子,为卢梭的辩护提供了引子。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