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政:在沉默中走向孤独——谈卢梭的《对话录》(9)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主要著作有《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等。但相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著,卢梭的《对话录》被世人知之甚少。本部报告中杨国政老师通过介绍《对话录》的内容和特点为我们讲述了卢梭其人、其思、其想。

卢梭最害怕的就是在放手稿的过程中被人阻拦,前功尽弃。所以为了成功,他曾经多次去圣母院察看地形、路线,在确定有把握之后,1776年2月24号的星期六,他拿着手稿前往圣母院,穿过圣母院教堂的拱门,向祭坛走去。可这个时候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圣母院的祭坛前竟然出现了一道栅栏门,而且门是关的。他根本就没法把手稿放到祭坛上。卢梭怎么也想不通,因为他曾经去过无数次圣母院,从来没有发现过这道栅栏门。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起过自己的计划,显然这道门不是针对他设置的。

卢梭想了一下,解释只有一个,就是天意。卢梭的第一次尝试以上帝的沉默、拒绝告终。经过几天的平复,卢梭恢复了心情后,也感到自己的想法太疯狂。他想,如果那么做了,可能手稿不仅到不了国王手中,反而很可能落入敌人的手里。更何况即使到达了国王手中,他怎么能有时间读呢?这时他心里就宽慰了,暂且将这件事情放在了脑后。几天后,卢梭得知他从前的朋友孔狄亚克从乡下回到了巴黎。这时卢梭刚平静下来的心又激动起来。他想,孔狄亚克这个时候来到巴黎可能正是上帝的安排。孔狄亚克这个人他是了解的。这个人正直高尚,是值得托付的手稿的人。卢梭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孔狄亚克的大门。他希望孔狄亚克在读过手稿之后,能够回答他字里行间提出的问题,也许孔狄亚克还会站出来打破沉默,为他伸冤。

他把手稿交给孔狄亚克半个月之后,卢梭再次造访孔狄亚克。这时候他想,黑幕终于要揭开了。可是孔狄亚克谈起《对话录》来非常冷漠,就像谈一部文学作品一样。孔狄亚克根本没有意识到,卢梭交给他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他的心。卢梭在听了孔狄亚克漫不经心的话后,感到被浇了一盆冷水,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他家。

这次失败又使卢梭认识到他找错了人了。为什么?他一想,孔狄亚克是什么人?孔狄亚克是法国人,作家、哲学家。法国人总是自以为是,他怎么会为我这么一个外国人去做有损于他的国家的事情。于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只能重新开始。他在英国流亡期间结识了一个邻居,就是英国青年布鲁克·布思比。这个人在去意大利的时候途径巴黎,前来看望卢梭。卢梭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因为布思比是英国人,跟他的迫害者没有来往。他把已经抄好的部分手稿又交给了布思比,答应等来年把其余的部分抄好之后再交给他。但是布思比走了之后,卢梭又疑心起来,他从布思比的神态中发现,他好像没有意识到卢梭在手稿中寄予的莫大希望和信任。他越想越不对劲,我不该把手稿交给英国人。为什么?休谟不就是英国人吗?他不也加入了法国人的小集团吗?卢梭又一想,布思比这个时候来看我,为什么他的举止那么假,他是不是敌人派来的奸细?

可以说卢梭的多疑性格使他前功尽弃,也使他产生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想法,他要把手稿交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卢梭决心最后一试。他写了一份呼吁书,题目就是致一切热爱正义和真理的法国人。他写了无数份,他站在大街上向行人散发,就像我们今天大街上发小广告一样。他以为别人看了这个题目之后,谁也不会拒绝他。为什么?如果拒绝,就是不热爱真理和正义。可是令卢梭哭笑不得的是,路人在接过这张纸之后,一看题目,都说这不是写给我的。卢梭感到,这是十五年来从法国人口中所听到的唯一一句真话。所以在《对话录》的最后,卢梭已经不再像《忏悔录》的结尾那样充满了挑衅,更像是一个奄奄一息的人。

最后再说一下,卢梭的《对话录》有四份手稿,或者说四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卢梭准备放在圣母院的祭坛上,后来交给了孔狄亚克;另外一份就是他所抄写的第一部分,交给布思比的。这个布思比在1780年出版了第一篇。另外卢梭还抄写了两份,1776年的巴黎手稿和日内瓦手稿。应当说卢梭之所以写那么多份,其实有一个心思,就是防止手稿流落到迫害者手中从而丢失,所以多留多写几篇,这样可以流传。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