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9)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和王德岩老师一起,从习近平总书记与《红楼梦》之缘谈起,去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梦”与《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第三,从事中悟。比从读书中悟得更深刻的是从事中去悟。《红楼梦》有一条内在线索,让贾宝玉一步步走向觉悟。贾宝玉能够在一些小事中觉悟到生命的本质或者说情的本性。比如第二十二回,因为薛宝钗过生日,贾母让过生日的人自己点戏,于是薛宝钗点了很多热闹的戏讨贾母欢心,其中就有《醉打山门》《西游记》。而贾宝玉不喜欢这些特别热闹的戏,就说“只好点这些”。薛宝钗却说,你懂什么,这戏里面其实是有契机的。比如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你以为这只是热闹?里面有一首《寄生草》就非常好。鲁智深在打死镇关西以后,被赵员外收留,推荐到了五台山寺做和尚以避祸。但是他又忍不住喝酒吃肉,醉打山门,最后只能离开五台山,其中就有一段唱《寄生草》:“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就是这么一段,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下子就击中了贾宝玉,让他想到了人的生命来去的问题,觉悟了很多。

另外,薛宝钗点《西游记》也不是偶然的。《西游记》与《红楼梦》其实有很多对应。比如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贾宝玉是一块石头;孙悟空在去学艺之前号称“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绰号就叫“混世魔王”;《红楼梦》里面的真假宝玉和《西游记》里真假美猴王也有相似之处;另外,孙悟空、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也很相似。所以,在这些的生活细节里面,贾宝玉都可以有所觉悟。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在山坡后听到黛玉念《葬花吟》至“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推之于他人,亦至无可寻觅,自己又安在?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如此,一下就推想到生命的本原。

第三十回贾宝玉见到龄官划“蔷”之痴,悟到人各有缘分,“各人各得眼泪”,不可能所有女孩的眼泪都为他而流。桩桩件件聚散离合的事,都对他敏感的心灵有所触动。这种觉悟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很自然的,但是对贾宝玉这样一个锦衣玉食、所有的人都围着的人来说,他能够达到这样的觉悟实属不易。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红楼梦》即便在最热闹的时候其实也非常悲凉,因为它要从繁华一步一步地走向灭去的时候,但是只有贾宝玉一个人每次都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种悲凉。这就是贾宝玉的事中悟。

(二)所悟何事?

这个世界,这些人、这些事都让贾宝玉一步一步地走向他的觉悟。那么,他究竟悟出了什么?我们来看《红楼梦》里怎么说的。

这些觉悟也不是《红楼梦》自己所悟,《红楼梦》之觉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的觉悟。

第一个觉悟,幻和空。《红楼梦》首先看破了我们生活中所追求的很多其实都是很幻灭、空虚的。很多人把一些表面的目标当作终极、永恒的东西去追求。这些都是不实在的。如果我们想让生命获得真实的意义,那么这些意义就不能建立在虚幻的事物之上。

第一回,石头请求一僧一道把它携入人间,去烟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历劫,一僧一道就劝他说:“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红尘中确有一些乐事,但问题就是不能永远依恃。这些好事,不管钱也好,家庭也好,爱也好,功名也好,利禄也好,它让你很高兴,但同时高兴也是不持久的,你不能老靠着它。一件事发展到了顶点,总会走向衰落,没有一件事是完美的,总会有美中不足。好的事总是多磨,永不能让你觉得完美。所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