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之《红楼梦》(10)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对佛、道、儒三大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熔炼,取其精华;对经书、诗词、曲赋等中国代表性经典文化作品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创造性转化。《红楼梦》溉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期《跟着习主席学国学》节目,我们和王德岩老师一起,从习近平总书记与《红楼梦》之缘谈起,去探索中国文化中的“梦”与《红楼梦》之“梦”的觉悟。

什么东西是“空”的呢?《好了歌》及《好了歌注》对此有最好的说明。将相功名,金银财富,妻子儿女,都是绝大多数红尘中人一生的追求,但这些都瞬间即变,不可依恃。对经历了家族败落的曹雪芹和作品中的甄士隐来说,“无常”二字就在眼前。在《红楼梦》里最深、最根本的表现觉悟的就是《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世人都道神仙好”,神仙的世界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一种永恒的世界。可是人人能够达到那个境界吗?达不到。为什么?“只有功名忘不了!”因为很多人还是忘不了世间的功名。“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建立莫大功名的那些将相们在哪儿呢?荒冢一堆草没了。……一僧一道用此《好了歌》点化甄士隐,劝他不要执着于眼前当下,或者追求世俗、短暂的东西,要找到生命中那个最根本的东西。

甄士隐很有悟性,做了一个《好了歌注》,把现实生活中所谓的繁华梦想到头归空的事都给说了一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总的来说《好了歌注》是说,我们追求的不真实、不永恒太多了,大家都不是处于生命自身的状态,反而像那些流落他乡的流浪者。这是传统文化中从古至今就有的一种智慧。我们生命中的追求,最终要落到那些根本追求上。如果我们只是追求眼前的暂时的东西,那么这种追求不能够给生命带来终极意义的,它很快就会有所变化,不能长保。

这种觉悟,代表了中国文化对于兴衰际遇由来已久的领会与警示,《老子》第九章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红楼梦》里面继承了这种智慧,其实无非是希望人在追求生命的最终意义的时候,不要把生命的终极意义放在生活中的一些暂时的或者表面的事物上。对这一点,《红楼梦》中特别强调,觉悟很深。比如《红楼梦》贾府的家庙叫“铁槛寺”,后来停灵的地方叫“馒头庵”。这个典故来自于唐朝王梵志的白话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后来宋朝的范成大有一句诗归结了这个思想,叫“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是第一个觉悟:幻与空,如果我们用一生去追求这些表面的暂时的价值,到头皆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