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新演变和新挑战(2)

摘要:近40年来,文学的新演变带来了新形态,注入了新活力,也造成了新问题,构成了新挑战。而这样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新现实,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破解新的难题,探索新的方法,开展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这是新的文艺现实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大潮,文学工作者一时格外焦虑,发生于1994年间的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实际上是知识分子、文人面临现状与危机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救赎。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一度也充满着迷茫,呈现出散淡、无序的状态。但这一时期的文学,也有两大收获,那就是个人化写作的应运而生,长篇小说的长足崛起。

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的崛起,有多种原因。其中作家自身积累丰沛,文化开放大开眼界,有东西可写是主要的内因,而市场经济的兴起及其介入文学出版,商业化的不断发展促动了长篇小说的出版,是主要的外因。还有就是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

长篇小说兴起中的“陕军东征”现象。1992年前后,陕西五位作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五部长篇小说,这就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程海的《热爱命运》,京夫的《八里情仇》,五部作品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因“陕军东征”这个概念的整体包装,五部作品都成了当时的畅销作品。现在回过头去看,能留的下来并堪称经典的,可能还是陈忠实的《白鹿原》。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多年来在生活与艺术两个方面深入积累的结果,作品大气而厚重,尤其是从人物形象到文化意蕴,都接地气,有元气,具有充足的现实主义品质。这个作品在当时也有一定的争议,在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也形不成共识性意见,但因为时任评委会主任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涌的鼎力支持,作品最终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既支持了陈忠实的个人写作,也肯定了文学创作中的突破倾向,具有深远的意义。陈忠实因舌癌在2016年去世,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大,超出人们的想象。我曾为此写过一份内参,主要讲陈忠实写作给我们提供的重要经验,比如作家要写好精品力作,作品要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等。

个人化写作,主要是指以“70后”为代表的个人化叙事。这种写作一般不大关注社会、历史与时代,常常是写边缘化的人物,无所事事的状态,等等。这种写作乍一看来,都是无事生非,杯水风波,但细细去看,又会发现,他们对于这种小人物小情绪小烦恼的表现,确是我们的宏大叙事常常忽略的。他们的写作不能说是多余的,无益的,至少把我们对于人物的描写和对于生活的表现,进而拓展了,也丰富了。

(三)新世纪以来:以信息科技浪潮为中心的演进

文学走进“新世纪”已近二十年,迎来另一个更大的浪潮和更强的一次冲击,这就是由传统媒体的转向与网络媒体的新兴联袂构成的信息化与媒体化大潮。与前两次有所不同的是,信息与媒体的浪潮依仗着高新的电子科技手段和全新的运作与传播方式,直接介入到文学、文化的领域,对文学和文坛构成了强劲而持续的巨大冲击。

从显见的层面看,网络带给文学的,主要是依赖于网络平台的网络小说,博客写作,以及那些以网络文学为主业的众多文学网站。实际上,网络带给文学的,既有新型的文学关系,又有新颖的文学观念,而它们在给整体文学添加新元素、增加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冲击,构成了新的挑战。比如,在网络介入文学之后,主导网络文学和影响整体文学的主要关系与基本力量,是网络科技、网络传媒、网络文化。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元素,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关系。其一,是文学与网络传媒的关系,或者说是文学与新型传媒及其传播方式的关系。其二,是文学与产业的关系,这种文学与经济的深度联姻,是网络带给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的新型关系。网络自产生之时起,与商业和资本的关系就一直难解难分,而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正是凭借着网络科技和资本投入这两个轮子,迅猛而强势地发展起来的。

经过多年的实验与实践,网络文学生产的一些基本方式与模式,已大致稳定下来,形成事实上的行规。在这种方式与模式的确立过程中,一些属于网络文学所特有的文学观念,也形成一定的范式,造成广泛的影响,从而给当代文学带来新鲜养分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异的冲击。比如,文学写作上的娱乐第一的原则,文学传播上读者至上的观念,文学经营上的利益为重的理念等。这些观念既在引导着网络文学的运行,又在影响着整体文学的发展,使文学从构成元素到内在动力,都更为多元和多样。

二、“三分天下”的新格局

与以前的文学时期相比,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学,因为社会生活的疾速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异,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日益由外部深入到内部,这使得文坛不能不相应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极其巨大的。

我们过去的文坛,大致上是以专业作家为主体队伍,文学期刊为主要阵地,作协、文联为基本体制的一个总体格局。这样的一个当代文学的传统结构模式在进入新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在种种革新与冲击之下,发生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如政治意识形态让位于文学本体理念,民间写作大量涌现,网络文学强势崛起等。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文学赖以存身的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动。对应着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市场化、大众化和传媒化联袂而来,并形成了一种基本定势。可以说在被动应变和主动求变的两种动因之下,文坛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比如,几十年来基本上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严肃文学,已逐渐分和分离出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或网络文学)。

(一)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性文学(或严肃文学)

严肃文学或主流文坛,在过去基本上就等于整个的文坛。由作协、文联系统举办的各类文学期刊,是文学作者学习写作和发表成果的基本阵地,也是文学读者阅读作品和瞭望文坛的唯一窗口。现在则不然,一些作者可经由出版社运作直接出书,或在文学网站自由发表作品;文学的进路与出路都较过去更多了。但文学期刊仍然以严肃文学的坚守,高质量作家作品的推出,成为整体文坛的重要构成和重心所在。

分化之后,这一板块其实更显重要,成为文学标高的代表。其它板块,体现的主要是文学的广度与泛度,这一板块因为囊括了中国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则主要体现了文学的高度。

(二)以商业手段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大众文学)

大众文学是在文学图书的市场化出版与商业性营销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出版行业的逐渐市场化,尤其是民间力量介入出版后进而强化了市场运作与媒体炒作,文学出版开始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主转向以读者为主,一些文学名家的力作经由“炒作”,大幅度地提高了印数,一些无名作者的作品也可经由精心包装,走进图书市场甚至成为畅销作品,文学出版由此进入了市场化的新阶段。

流行作品实际上已经与严肃文学作品分离开来,形成了从创作到传播的一个链条,从而使得长篇小说出版领域,逐步形成了以“圈子里”叫好的严肃作品和“场子里”叫座的流行作品各行其道的基本趋向。

(三)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网络小说等)

新媒体文学的主要构成是网络小说,尤其是类型小说。按照大的走向,类型小说可分为写实与虚构两大板块。写实板块里,有官场、职场、婚恋、校园,历史、军事、特战、谍战等,虚构板块里,则有武侠、仙侠、穿越、架空、灵异、修真、惊悚、耽美等。类型小说不仅在青少年读者中广受欢迎,而且成为影视、游戏、动漫等形式改编衍生产品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博客写作、手机文学也在蓄势待发。

在这样的一个三足鼎立的文学新格局的背后,是文学的环境与氛围的变异,是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的转型。新世纪文学显然在不断的延展与陡然的放大之中,已非单一、单纯的文学领域里的自给自足的现象,它必然又自然地连缀着社会风云、经济风潮与文化时尚,正成长或变异为一种混合形态的新型文学。

我以为,文学的这种前所少有的新变,文坛这种与前不同的态势,也如同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状态一样,文学也进入了一种有别于以前时期的新形态与新生态。这种新形态与新生态的主要特征是:当下的文学进入了一个凝聚着新力量,混合着新关系,含带着新元素的文坛新阶段。

概要地说,这种文学新形态、新生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文学生产上,日益呈现出多机制与多成分的混合性、混血性。创作的组织,写作的主导,作品的运作,由传统的作协体制、期刊和出版社机制,变成事业与企业、国企与民营、纸媒与网络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多个链条齐头并举的多元状态。

第二,介入文学的元素增多了,影响文学的关系复杂了。过去影响文学的,主要是社会文化氛围,现实政治环境,现在不断加入进来的,既有市场与资本,又有传媒与信息,还有网络与科技,这些元素的介入与强化,使得文学的场域格外混杂,文学的关系更为复杂,影响文学的元素与因素、动能与动力,也更加的多维与多向。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