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新演变和新挑战(4)

摘要:近40年来,文学的新演变带来了新形态,注入了新活力,也造成了新问题,构成了新挑战。而这样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新现实,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破解新的难题,探索新的方法,开展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这是新的文艺现实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

三是阅读的俗化。

现在的阅读越来越趋于通俗,乃至低俗,是显而易见的。阅读的这种下滑性变化,有两个方面的主导因素与具体表现。

一个方面是娱乐性的欲求逐步凸显,消遣性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些年,随着娱乐化的文化潮流渐成风尚,消遣性的文化消费大力增长,文学作品尤其是流传于网络的类型小说开始注重娱乐性元素和游戏性功能,使得注重消遣与娱乐的文学阅读与文化消费,有了可供选择的丰富对象,供与需的两个方面形成互动关系,构成了一定的利益链条。这些年来,在文学图书的出版销售中,越来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圈子”里叫好的,一种是“场子”里叫座的,“圈子”里叫好的“场子”里不叫座,“场子”里叫座的“圈子”里不叫好。而那些“场子”里叫座的,要么是官场小说、职场小说,要么是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或者是改编了影视作品的小说原作。总之,一定是故事好看的,意趣好玩的,读来轻松的。

另一方面是随着网络科技蓬勃兴起的电子阅读。电子形式的阅读,带有轻阅读、快阅读、碎片阅读、图像阅读等诸多特征。这种阅读近似于浏览,主要以获取显见的信息与浅层的愉悦为主,与旨在精神陶冶和艺术审美的深度阅读相去甚远,但已成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重要方式。2013年间,广西师大出版社做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网络调查,数千名网友参与投票,把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等已有定评的中外文学名著一概投了进去,而且还位列前茅。这里蕴含的问题,既有现在的一些文学读者在观念上疏远经典的问题,也有一些青年读者用电子阅读的方式对待经典的阅读错位问题。还有一个实例是,2015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所作的学生借阅文学图书排行榜上,两所大学都是《盗墓笔记》排第一。即便《盗墓笔记》属于网络小说中的力作,但仍属于通俗性的类型文学,那么多的名校大学生竞相阅读,不免令人为之惊愕。现在的大学生,应属“90后”一代中的精英,而他们在文学阅读上的取向与口味,无疑偏向了通俗。精英阅读尚且如此,其他人的阅读可想而知,这确实让人很不乐观。

四是批评的弱化。

当下的文学批评,无论是与批评的过去时期相比,还是与创作的现状相比,都明显地趋于弱化了。这既跟文学批评的自身更新求变不够,未能与时俱进有关,更跟文学创作的发展日益泛化,新的文艺形态层出不穷有关。可以说,现在的情形大致是,相对滞后的批评,面对不断更新的创作,相对萎缩的批评,面对一个不断放大的文坛。

批评的问题,涉及理论的充实、方法的更新、视野的拓展、队伍的建设、力量的整合、新人的培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既要靠批评本身去努力奋斗、不断调整,也要靠整体的文学领域协调动作,通力协作,尤其是有关文学、文化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真对待。

就批评本身而言,如何在共识减少的情况下重建基本共识,在多元多样的状态下彰显核心价值,在文学的认知与批评的尺度上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已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文学批评,如同现在的学术研讨,常常是言说者自说自话,与会者各说各的,看似一样的提法但各有各的说法,似乎同样的概念却有各自不同的内涵,这种情形就导致了共识越来越少,歧见越来越多,宽容越来越少,抵牾越来越多。

更为严峻的问题,可能还是对于以网络小说为龙头的新媒体文学,现有的文学批评,介入的力量既很显薄弱,又很不内在,基本上难以起到以有力的批评影响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实有功效。这既跟现在的批评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构成偏老有关,又跟具有新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视野的新型人才相对缺乏,理论与批评的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有关。而这样一些涉及全局和代际的问题,显然是批评自身所难以解决的,需要有关领导部门进行全面布局和总体部署。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它的解决,既关乎文学批评的重振雄风,也关乎整体文学的协调发展。

四、因应挑战的几点建言

当代文学40年的发展与演变,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传统文学领域里的种种异动与变化,比如文学写法的走向多样化,文学观念的日益多元化,新的文学代际的前赴后继等。这些变化是显见的,也是确实的,但只看到这些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有以网络文学为标志的新媒体文学的兴盛,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的文艺群体的崛起,以年轻一代为主体的新的文学受众的激增,以及他们在形成新的文学形态、构造新的文艺类型、释放新的文学观念的同时,对整体文学构成的强劲而持续的冲击,对社会文化生活造成的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因此,观察和研讨文学和文坛的变化,要超出局部看整体,越过文学看文化,要从文学活动与文化生活的联系上,从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上,来看取演进,察观动向,把握倾向,理出问题。从这种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角度来看,当下文学与文坛在基本走势与重要思潮上,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出关系的纠结与状态的逡巡。这些倾向性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不仅极为迫切,而且至为重要。

一是走势问题。

文学的态势与走势,受制于各种因素的主导和各种力量的推导。在文学场域,尤其是创作领域,创作主体的追求至关重要,但不同的创作主体有着不同的追求,创作主体自身也受到社会生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生产传播过程中市场因素、传媒因素的强力介入与借题发挥,创作的走向,文学的态势,常常在各种力量的纠合与对冲中,呈现出丰繁而又混沌的景象,甚至偏离原本的目标,出现各种各样的倾斜。

由严肃文学、大众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不同板块构成的当代文学,从写作的趋向、作品的状况来看,一直存在着一个不断增长体量,总是不讲质量,不断扩张广度,总是缺少高度的严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整体的文学领域,也同样存在于严肃文学领域。以长篇小说为例,现在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约在5000部以上,但在每年的各种长篇小说评选与排行中,经常列入备选名单,为大家所关注的作品不过50部左右,绝大部分作品很少有人提及。数量与质量的不成比例,是十分惊人的。

在文学板块分化之后,人们更对严肃文学的作品创作寄予了上高度、攀高峰的厚望,但事实上,严肃文学的创作也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在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的评选中,进入最后角逐的作品大都出自文学名家之手,但无论是从思想性上去打量,还是从艺术性上去衡量,都各有缺失与遗憾,以至于最终获奖的作品都较为勉强,这也使一些重要的文艺奖项减敛了原有的分量。

至于市场化的大众文学,网络上的类型小说,就主要以故事性的写作、通俗化的情趣,来满足各类读者的一般性消费需求,这些作品在文学生活中也有其满足某些读者的消遣与娱乐等需求的效用,但在文学的总体构成上,基本上起的是扩增文学影响的广度,延伸文学阅读的泛度的作用。

究其原因,造成如许问题的,表象上看是浮躁情绪的不断漫泛,许多人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而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则是从写作者到传播者,乃至阅读者,普遍地缺乏“精品”意识,缺少“经典”运作。因此,需要力戒浮躁,远离喧嚣,特别需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只有这样,才能耐下性子,静下心来,去努力创造“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

二是观念问题。

文艺文化现状既缭乱又繁荣的背后,是不同追求的相互交错,不同观念的交相汇流。而这样一些追求与观念,因为市场化、媒体化的共同作用和暗中诱导,由向某些方面的不断倾斜,已经出现了观念上的混乱与生态上的失衡。比如,文艺创作中出于提高“曝光率”,刷新“存在感”的动机,以粗枝大叶的写作频频亮相,只求作品数量,不讲作品质量的比比皆是;在文学图书出版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失衡,不少出版单位片面追求作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而使某些题材的作品过于集中,少数名家无形中垄断图书市场和客观上霸占出版资源。还有一些图书运作为了抬高定价,谋求暴利,舍本求末,粗粮精作,以奢华的外在包装掩盖空虚的内容,等等。还有网络文学写作中某些类型如玄幻、神幻、魔幻作品的泛滥,博客写作中为吸引受众的有意媚俗、媚恶,等等。另外,影视领域也问题成堆,名著重拍成风,“恶搞”流行,游戏“红色经典”,把拍“大片”完全等同于赚大钱,等等。总之,只求名利,急功近利,成了文艺领域里流行的通病与难治的痼疾。

我们应当承认那种立足于某些“欲望”“利益”的市场原则、媒体规则的一定合理性、有效性,但只有这样只要赚钱的市场观,“娱乐至死”的文化观,显然远远不够和很不全面。我们还应该有更高的欲望与愿望诉求,那就是着眼于长远、对接着理想的价值观念,用一种更能体现人们的根本需求的价值观来制衡文化市场和引领大众媒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一个基本又重要的任务与职责,在我们的文艺创作中,文艺批评中,文艺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应有的体现。怎样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文艺创作的思想主导与艺术罗盘,仍是摆在文艺家和文艺界面前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任务和全新课题。

三是趣味问题。

趣味是文艺作品的重要特性,也是文艺欣赏的重要元素。文艺作品的趣味,包含了志趣、意趣与情趣等,这是文艺作品使人感到有意思和被引动的内在魅力。而因为不同的文学写作者与文学接受者有着不尽相同的艺术趣味,文艺从创作到欣赏,都因不同的趣味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和彼此的分野。

总体来看,严肃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趣味上更加凸显审美的高雅需求,而大众文学和类型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则在趣味上更加偏向娱乐的通俗需求。而正是以娱乐为主的通俗化需求又有不同的取向,网络小说又从主题和题材上分蘖出许多不同的类型,使不同的类型小说的写作与阅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相似趣味的利益共同体。

把网络小说、影视文学都包括进来看,当下的文艺场域在趣味走向上,有不少现象令人忧虑,内含的问题值得人们切实加以关注,这就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体的文艺欣赏与消费群体,在艺术趣味上以游戏性为主的倾向日益彰显,甚至成为主导文艺消费的流行文化思潮。

文艺有娱乐功能、游戏因素,这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在由青少年一代主导的流行文艺,无疑把这样的功能和因素无限放大了,乃至形成了一股娱乐至上、游戏唯大的时尚性的潮流,这显然是一种偏向。

有人把当下文艺领域的娱乐化倾向,看作是我们过去对文艺的娱乐性功用忽视与压抑的一种反拨,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并非是主要的原因。文艺不能被禁锢,文艺也不能被游戏,这样的两个极端都不可取。实际上,娱乐化思潮的兴起与漫泛是世界性的现象。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一书,就以美国社会为例,由公众话语的日趋娱乐化,揭示了媚俗趣味对于社会文化的绑架与戕害。可惜的是,美国社会文化的如许前辙,我们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完全复蹈了。文娱传媒热衷于各种“八卦”,电视节目沉溺于一味找乐,似乎娱乐成了当今社会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事情。

在娱乐化思潮日益主宰文化生活的同时,以网络小说为主体的类型文学,也由自娱自乐起步,进而使娱乐化思潮更加强化。网络文学在写手的成长和后来的作品构成中,越来越具有了接地性与丰富性,但“游戏”始终是其基本的精神要素,却是毋庸置疑的。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大量的青少年文学爱好者、文艺观赏者,在文艺欣赏上对于娱乐趣味的乐此不疲和顽固追求。已经有人指出过,这种“二次元审美”现象与他们在文艺启蒙时期深受日本动漫作品影响有关。在动漫作品特有趣味的长期浸染下,青少年越来越喜欢漫画与动画所构造的超验世界,这使他们常常沉浸在带有游戏感和青春乌托邦色彩的作品里难以自拔,这看起来是热衷于文艺性游戏,实际上是对于现实的消极逃避。而正是这种超现实的文艺趣味,在青少年中成为时尚和潮流,又使得网络文学中的神幻类型,影视作品中的神怪题材,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并成为时兴的文艺现象,日益流行的文化潮流。

从广大文化受众的角度和广义文化生活的视域来看,这对当下的社会文化是一种既具丰富性,又带鲜活性的补充与拓展,但这种文化思潮在其基本取向上,不仅与传统文学相分离,而且与经典文学相游离,对既有的文学传统和现有的文学秩序,乃至基本的文学观念,都造成了有力的遮蔽,形成了内在的抵牾,构成了一定的消解。它们所带来的,至少是利弊兼有的双重影响,甚至以一味“向下”的趋势与我们所提倡的向上的文化构成了某种抵牾。问题还在于,这种社会思潮依托于文艺,借助于大众,适应了某种需要,满足着某些欲求,无论是分辨起来,还是应对起来,都格外不易,甚至极为困难。怎样认识这些问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确实需要下新功夫,花大力气。

总之,文学的新演变带来了新形态,注入了新活力,也造成了新问题,构成了新挑战。而这样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新现实,无论是从文学研究上看,还是从文学管理上看,都大大超出了人们已有的文学经验,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破解新的难题,探索新的方法,开展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这是新的文艺现实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颖)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