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摘要:文艺也好,研究也好,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的利益正是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来说,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在联组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鲜明地指出为人民搞创作、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与导向,为发展繁荣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学术研究者在创作研究中始终对准人民坐标。

历史的创造、时代的雕塑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的需要正是文艺存在、理论研究的根本价值所在。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一切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因而,所有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学术研究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文艺也好,研究也好,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的利益正是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理应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两个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作家赵树理曾说,“只要广大农民能读得起,我是不顾及稿费多少的。”有一年,美国作家贝尔登慕名拜访赵树理,问“你的书行销这样广,得到的版税一定非常多。”赵树理回答:不,我不计较报酬。写作,就是我为百姓大众的一种工作。今天,尽管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但赵树理这种人民利益至上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亦是如此。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经世致用”的传统。吴文藻先生主张社会学要为中国人民服务,要对中国国计民生有用处;费孝通先生也提出,学术研究就是要“为富民事业想办法、出主意”。传承前辈大家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情怀,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当代学者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能创作出激荡人心的文艺佳作,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研究假设可以天马行空,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同样,研究创新最关键的方法是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理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文艺创作、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必定能够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