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

核心阅读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既有利于加强沿线国家防灾减灾领域的沟通、协调与协作,共同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冲击,维护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且也有利于扎实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应对灾害风险的挑战,亟待建立高效的综合防灾协作机制,也即“综合防灾减灾平台”。联合国减灾署把应对减轻灾害风险的“国家平台”界定为,“对减轻灾害风险进行协调和提供政策指导的国家机制,其实质是多部门和跨学科的,有公共、个人和社会各界参加,吸收该国所有相关的团体参与”;并强调,“减灾平台是代表落实国际减灾战略的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既有利于加强沿线国家防灾减灾领域的沟通、协调与协作,共同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冲击,维护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且也有利于扎实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促进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落地生根。

沿线国家普遍面临灾害风险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灾害多发频发易发,依据著名的比利时鲁汶大学灾害数据库统计,“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在1980—2017年间共发生灾害近5000次。2015年联合国第69届大会决议通过了《2015—2030年仙台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简称《仙台框架》),提出了未来15年全球的减灾目标和各国的优先行动领域,并且强调国际合作对于各国共同减灾的重要性。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仍缺乏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区域内承担灾害合作机构的机构自身力量十分有限。比如,总部坐落在泰国曼谷的亚洲备灾中心是亚洲民间的综合防灾机构,长期依靠美国国际开发署援外办公室(USAID)等机构财政支持。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灾害合作还主要是采取研讨会、人员培训、社区减灾等形式,缺乏区域国际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缺乏有效的预测预警、信息共享、风险分析、救援协调、应急联合处置等工作机制,与欧洲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早在2003年,欧盟就建立了共同的应急沟通和信息系统(CECIS),该机制可以有效动员和协调欧盟成员国及邻国的应急支持和救援工作,而监测和信息中心(MIC)机制则能够保证无间断的信息交换、共享和研判,能够迅速为专家、应急救援组织等提供支持和服务,还能够保证每天24小时连续响应。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加强自身灾害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灾害合作与对外援助工作,事实上已逐步成为国际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平台”,为受灾国家和地区提供大量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彰显了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也在构建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上作出了有益探索。

中国作为综合防灾减灾平台的功能日臻完善

加强了综合防灾减灾的组织基础。中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并以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为基础,建立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另外,为充分发挥对外援助作为大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强对外援助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援外工作统一管理,改革优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组建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这有利于拟订对外灾害援助战略方针、规划、政策,统筹协调援外重大问题,编制对外灾害援助方案和计划,实施对外援助项目并监督评估实施情况,从而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具备较好的综合防灾技术支撑能力。近年来,中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中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移动通信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灾害模拟仿真、分析预测、信息获取、应急通信与保障能力。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得到加强,高分卫星、北斗导航和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正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评估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灾害管理国际交流机制持续得到加强。中国与联合国、区域组织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国际灾害合作关系,并一直向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实施了防灾监测、灾后重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援助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减灾框架谈判、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人道主义决议磋商等。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10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信中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2018年7月9日,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在广西南宁开幕。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同主办,来自东盟地区论坛的12个成员国和4个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举行了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大型石油化工灭火救援演练、消防运动会比武竞赛等活动。马来西亚国家灾害管理局副局长扎因对此强调,中国救援队伍的能力和技术都特别出众,我们要加强合作,学习中方技能和培训体系。

推动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

推动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设,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的最生动体现,有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好团结协作,增进共同安全与繁荣。

研究搭建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平台。一是以中国国家级减灾中心等机构为基础,建立沿线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内各国减灾平台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促进在国际减灾领域中密切配合、加强协作。二是研究搭建沿线国家联合应对灾害的预警监测、应急响应、信息共享、海外派遣、现场协调等工作机制。三是积极协调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联合国框架下的巨灾应对工作,建立应对灾害区域或多边合作的更有效渠道和机制。

建立中国支撑该平台运转的国家工作机制。一是建议中国国家级减灾中心与对外援助负责机构可以牵头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防灾减灾的规划设计、统筹协调、信息共享与研判、应急救援队伍接受和派遣等工作。二是结合中国国家应急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政府、专家、民间机构、志愿者等多层面、多类型的国际灾害合作交流机制,促进海外灾害救援力量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三是促进中国防灾减灾领域内的企业“走出去”,为沿线国家的综合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研究在中国驻外机构中建立“公民保护与灾害管理合作联络官”制度,加强海外公民保护,促进国际减灾领域合作与交流。

推动沿线区域国家加强巨灾应急准备工作。一方面,除了现有灾害领域的国际会议、培训等合作形式,建议研究和确定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灾害合作的原则、方式和程序,以及相互援助和紧急救援的途径、保障手段、权利、义务、信息沟通等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开展区域内联合应对巨灾应急演练等工作,增强相互间支持支援能力,促进各国灾害管理部门和救援队伍真正熟悉和掌握海外救援的相关准则、知识和实战技能,加强沿线国家灾害管理领域内的全方位合作。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