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下诏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南白城子)迁都燕京。历时两年,完成都城营建工程,于1153年(金贞元元年)正式迁都燕京,名为中都。金袭辽制,设立五京,以中都为京师。此距今865年。那么他来了以后,就把原来的西湖就改名为莲花池,因为他迁都的理由之一就是上京这种酷寒之地种莲花不易成活,燕京水肥土沃,适合种莲花。
这是京中都建都纪念阙,这个地方有北京建都纪,也是侯仁之先生题写的。
中都成为都城后,必须有充足的粮食物资供应皇室贵族、官僚集团及驻军需要,而中都地区的农业生产不能满足所需,于是大力发展漕运,以供给京师。先后开凿漕河、金口河、闸河(现在的通惠河)等运河。打通了海淀台地。北京地区运河体系基本形成。
位于京东的通州,是北京城东部的门户,从西汉建置路县起直到今天,始终随北京城的兴衰而兴衰。金天德三年(1151年),金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的时候,同时决定把这个地方升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其地位日益提高。
金代在中都城郊外多处修造行宫。其中,最重要者为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东北近郊修建的大宁宫,明昌二年(1191)改称万宁宫,就是现在北海公园琼华岛一带。另外,金章宗时期还在北京西山建造了著名的八大水院行宫:圣水院(黄普寺)、香水院(法云寺)、金水院(金仙庵)、清水院(大觉寺)、潭水院(香山寺)、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双水院(双泉寺)、灵水院(栖隐寺)。前六院在海淀区,后两院分别在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多数行宫遗址今仍存,如人们比较公认的有:泉水院,即玉泉山芙蓉殿;清水院,即今大觉寺;潭水院,即香山公园香山寺。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开始改建西南郊卢沟河(今永定河)古渡口上的浮桥为石桥,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命名广利桥(今卢沟桥),进一步发展了南北交通。“卢沟河”,多数专家认为它是女真人的语言。随着北京地区城市的建设、寺庙的建设、宫殿的建设等,从西山大量开采木材,它的环境在退化。
4. 全国的政治中心阶段:元大都时期
元大都时期,北京地区的运河开凿达到了顶峰,在原来金朝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金、元之际,蒙古部队曾经三次攻打金中都城。1215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就攻占了金中都,在兵荒马乱之中,把中都宫殿一把火烧了,并将中都更名为燕京。后来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位,然后开始把都城设在元上都。1264年(至元元年)八月,忽必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67年(至元四年),又下令在中都东北郊外金代离宫大宁宫一带另建新城,放弃了依傍莲花池水系历史相沿的旧址,将城址迁移到积水潭所在的高梁河水系。
1272年(至元九年),蒙古正式以“元”为国号,并改中都为大都,蒙古人称为“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皇城)的意思。1274年(至元十一年)新城建成。元大都是元帝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我们从上图也能看出来,从中都这个位置到西北部大都的迁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