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立传 为新时代明德(2)

为新时代立传 为新时代明德(2)

深培中华之根

陈祖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总书记对“四个坚持”的要求,准确地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责任、重担任的精神品格。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表重要讲话。这次讲话在谈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一重大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正是从这样一个准确、科学的理论判断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今年3月初的政协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度叮嘱我们:“要认真研究、总结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文化以民为本,礼乐奠基,和而不同。古往今来,以全民族共同利益为出发点,讲责任、重担当,这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品格,也是中华学者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阐述,经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直到明清之际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洋溢其间的是可贵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一言以蔽之,就叫做“以天下为己任”。“四个坚持”的要求,植根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与时俱进的高度历史责任,并同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科工作者艰苦创造与劳动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精神品格划时代的升华。

仲呈祥:刚才提到了以文培元。为什么“四个讲清楚”全部讲的都是文化?最后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就是要靠文化强国,这完全点中了问题的要害,即要求我们要更好地用中国理论去解读中国的事情。现在文艺界普遍存在着用西方理论指导我们的文艺,这不是原汁原味,而是一知半解的东施效颦。如今有的大学教授思想上完全是西方文化指导中国电影,这基本上都是在贩卖西方的类型片,根本不联系中国的实际。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创作电影作品。

程大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我是从一个中国画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培根铸魂”的。中国山水画史的文脉就是培根铸魂。培中国古典哲学之根,铸中华民族人文之魂。中国艺术首重精神,涵养正气。在社会生活中和创作上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正是中华文化根性的内涵。“铸魂”为文论、诗论、画论、书论所强调。所谓“文以载道”、“澄怀观道”、“体道义之合”,这里的“道”,即是铸魂所得,体现着宇宙规律。

中国传统艺术一直强调人文双修。绝不仅仅是“表现”、“再现”的问题,而是“以文培文”、“以文化育”,实现修为的大目标。绘画不仅仅是绘画,而是“内修心而外益世”、“抒胸臆以振斯文”,在绘画中陶冶心胸,提升自己并且提升社会,实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标。

在优秀传统精神缺失的当下,更不能以“当下性”、“全球化”为理由漠视传统。古今东西没有藩篱,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一首禅诗说得好:“道无不是无,道有不是有。东望西耶尼,面南看北斗。”这个北斗,就是中华艺术之根。

陈祖武: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的时代任务。夯实建设文化根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主张,如何去实现这一主张?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到今年3月“四个坚持”要求的提出,“以文化人、移风易俗”的时代任务日益深入人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不仅强烈地感受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民成俗”“文以载道”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融入历史的前进步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也真切地看到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思想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坚实步履。

夯实文化建设根基,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强的人文保障。《礼记》一书中的《学记》篇有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句话是说,依靠精神教化来涵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要从学习入手。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教关乎国运,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时代相沿的一个好传统,更是新中国建国70年所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既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同时又通过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反作用于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前进。因此所谓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是要归到全民族文明程度的共同提高,本质是人,立足点在人。我国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过一句至理名言,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耄耋垂老,终身皆在不间断地接受教育之中,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尚且如此,又何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体成员文明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呢!

精品奉献人民

王蒙坚持奉献精品。这说明了我们的文艺社科事业的建设性与进步性、丰富性与深刻性、实践性与高端性、深厚积淀性与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我们的人民性不是市场导向,不是利润导向,不是民粹导向,不是迎合取巧,而是文化品质导向,思想与艺术导向,精神价值导向,智慧成果导向。

这尤其体现了一种文艺社科事业上的务实精神,说一千道一万,人民需要的是精品,是真货色,是真正精彩的与能够比肩中华历史高度与世界文化成果的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理论进展、历史回顾、发现发明,是能够经得起人民的检验与历史的淘洗的当代经典。精品,就是经典性与高峰性。

仲呈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里多次重申了对文艺作品的要求,应该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要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思想靠拢,向着人性的最深处开掘,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这是艺术;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就是历史哲学。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写好史诗般的雄心。例如,我们对电影维度的考察不应该仅仅围绕在观赏性、刺激性和传播度上,要着眼于考察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我们进电影院寻求的是思想的启示和精神的美感,当然也获取娱乐。现在进电影院成了去寻求视听刺激,这种现状根本无法用明德引领风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太有针对性和深刻性了。

李前宽:“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向广大文艺和社科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指明方向、提出任务,是迎春及时雨。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既有好口碑,也有好票房。全国银幕块数已达六万五千多块,居世界首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电影的文化力、表现力和影响力,讴歌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奉献精品,以自身明德引领风尚发挥其强大作用,服务于民,是我们电影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文学是人学,电影也是人学,是在银幕上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化事业,中外电影精品力作无不是在银幕上表达出精彩故事,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经典力作才能成为时代的赞歌被历史留得住。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影片。不论美国的好莱坞,还是印度的宝莱坞,都有自己的主体电影,都有很强的民族自我意识,这似乎成为每个国家电影的定势。

中国电影在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下,仍有不尽人意的现象,观众一提“主旋律”电影便有一种排斥感,这是因为我们的主旋律电影没有拍好,观众不买账。我们有的主创人员不深入生活、不学习,没有以精品奉献人民的创作意识,更没有用心、用情、用功去投入创作,导致电影粗俗、低俗、媚俗与虚假,“口号式”的直奔主题,把硝烟战火中的战士拍成“红嘴唇的小白脸”,穿得漂漂亮亮提着“气”读台词,或大喊大叫直呼标语口号,把生动的革命题材拍成“神剧”、“雷剧”,凡此种种糊弄人的玩意,观众有权拒绝。

最近,我们高兴地看到一批优秀的电影出自年轻电影工作者之手,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现实题材《我不是药神》、表现中国公民在海外爱国主义精神的影片《战狼2》和《红海行动》等,不仅赢得了数字可喜的票房,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美,说明中国主旋律电影只要你拍得好,必然产生社会的、经济的良好回报。

王立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终身荣誉主席):我们党对文化工作始终都是重视的,而且是越来越重视,对文化艺术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刻,实际给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任务和担当也是越来越重。为什么党中央一再对文化艺术问题提出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的要求?就是因为社会向前迈步,改革开放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遇到了文化的瓶颈,所以这个问题总要解决,当前文化艺术创作跟不上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健全的、强壮的、有实力的、有觉悟的这样一支文化艺术工作者队伍。现在队伍是有,但是比过去更加松散,如何让这支队伍能够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比如说电影,怎么把“四个坚持”贯彻落地,落实到编剧、导演、演员、发行每个环节上,我觉得是个大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的作曲家,没有受到我们这么良好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他们自发地加入革命队伍,但写出的作品一直到现在都依然鼓舞人教育人。我们这代人能不能拿出来作品让老百姓唱?要撸起袖子努力地加油干,要拿出实绩来。

王蒙:如老子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如孟子所说,“民为贵”“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的文艺与社科创造,只能从人民的命运、人民的好恶、人民的疾苦与人民的愿望出发,而不是从本本、从奖项、从个人名利出发。我们要以人民的利益与追求,人民的精神需要与面临的各种问题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应与研究,应有的勾画与镌刻来衡量我们的文艺社科成果。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包含了提高与引领人民、优化世道人心、优化精神品质、优化益智审美,这样一个提高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全面素质的艰苦宏大的历史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人民性、本土性与提升性。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