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王义桅:“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力引擎(2)

二、“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我们应该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他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各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世界的期盼,寄托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好比是一件雕塑,中国与各国一道搭好骨架,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填进来,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描绘起来,渐成艺术杰作。如今,不少发达国家也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越来越多边化。这种多边主义体现在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中,体现在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中。

共建“一带一路”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2019年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指出,这届论坛对外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代表英国来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真正具有史诗般雄心的项目”。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提出:“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了“三统”,即传统、道统、正统。“传统”,指中华文明和人类其他文明传统。中西方各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

“道统”,指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正统”,指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因。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给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发轫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成长于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传统,成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外交实践,是中国外交哲学中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伦理观、实践论的集大成者。

世界观:人类整体论。在每一个时代,政治家们都尝试着寻求和平,然而“和平总是地区性秩序,从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础上”。回望近代以来的人类历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国际秩序变迁背后的西方“世界观”始终无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成为难以企及的梦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向全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在新时代践行“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承诺,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天下担当。

本体论:命运与共。和平与发展密不可分。如何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中国的共生哲学: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认识论:由内而外。老子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思想。由内而外的逻辑昭示了中国的天下担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正在实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美好前景。

方法论:求同存异。当今世界,极端思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化仍在逆风中艰难前行。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世界再次走到十字路口。面对由一系列不确定性构成的严峻挑战,新时代的中国成为世界的稳定之锚和繁荣之源。在推动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历史性关口,新时代的中国对人类命运展现出新的历史性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天下观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汲取人类其他文明的思想予以提炼,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

伦理观:知行合一。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汇聚起参与各国的力量,体现中国“知行合一”哲学。

实践论:全球伙伴。2014年7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指出:“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

2017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们将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