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

报告人: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
简 介:城市作为一个空间实体,既具有生产功能,也具有消费功能,更具有文化功能,文化资源有效整合与创意利用的最佳载体就是城市,而城市发展与空间再生产的本质是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在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实践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北京文化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推动北京朝着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宏伟目标迈进。
总播放:1823
发布时间:2019-05-20 17:25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稿]

  • 每一个城市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并创造世界的各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这些文化在空间的安置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空间,进而成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性所在。[文稿]

  • 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地方的文化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利益的一种独特呈现方式。[文稿]

  • 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流行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稿]

  • 北京文化产业与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一直保持同步进行,并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区建设来看,北京在2014年就发布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条主线带动,七大板块支撑”的功能区产业支撑体系。[文稿]

  • 北京积极推进以文化设施为重要载体的文化空间塑造。北京城市文化空间塑造具有多元和多样、广度和深度特点。我们基于不同区域文化活动特点以及人们对文化的诉求,结合北京现有的文化空间条件以及再利用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塑造和提升北京的城市文化空间。[文稿]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

    张景秋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院长

    点此观看完整报告

    点此浏览视频专辑

     

    今天,我们讲座的题目是“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引言: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三个方面来总结。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第三,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具体的工作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再认识

    1.城市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既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城市又是记述人类这种共同生活方式和这种有利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一致性的一种象征符号。通过对空间的具体而形象的利用、控制,城市自身不仅负载了使用的生产活动功能,而且为居民的日常交往提供场所。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这本书中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这个容器所承载的生活要比容器自身更重要。

    从文化分类来看,我们可以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是基于现有的物质空间载体的建设,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我们进一步来梳理一下关于物质文化在空间的表现:第一,以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为代表所形成的公共空间;第二,以人们日常交往为载体所形成的交往空间,如公园、绿地、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和交往空间,是文化活动在空间载体的聚合,形成了我们所认知的文化空间。

    2.地方与地方感

    我们日常听过一个词叫作“地方感”。“地方感”与“地方”一词相对应,而“地方”又是与“空间”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什么是地方?美国学者雷尔夫认为,人与地方之间有很强的联系,没有人的区域不能称为地方。一个由欧几里得距离量度出来的空间,经人们赋予了功能、情感意义后成为一个地方。

    段义孚先生在《空间与地方》一书中指出,空间被赋予文化意义的过程就是空间变为地方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人化”的过程。人归属于这一地方,形成一种归属感或“地方感”。

    所以,城市的主体是人,人是适应环境并创造世界的根本。每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由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并创造世界的各类活动所产生的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这些文化在空间的安置、布局和建设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空间,进而成为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性所在。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文化也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高层次需求。而空间与地方正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有了人赋予的意义之后,才构造了文化空间。而这个文化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形成了互动关系。城市居民通过行为活动会进一步提升和塑造新的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又会通过感知、培育、建设、习得,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构造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城市文化空间。

    对于文化空间,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界定与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文化空间/场所的定义,是指某个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或某种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选的空间。而地理学对文化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至文化地理区的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某种文化特征的群体在空间的分布所形成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区。

    近年来,中国学者通过对城市文化产业空间的特征研究、文化战略和空间效应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以及文化空间的营造角度等,揭示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机制,即:人—场所—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精神、制度及风俗的影响,不断拓展与深化对文化空间的研究。从这个层面来看,学者认为,城市的文化空间是城市空间架构的高级表现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视察北京,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关于文化中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七条指出:“文化中心建设要充分利用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把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更加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构建涵盖老城、中心城区、市域和京津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育世界一流文化团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营造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文化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和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保障示意图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在空间上,北京将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空间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对北京城市的定位,不仅仅是基于城市本身,而是将北京这个城市放在了京津冀的城市群范畴里来看其功能和定位,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首都作用提供了空间上的支撑。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