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设美丽乡村

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建设美丽乡村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

美景出太行,人间奇迹出太行。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向国际友人推介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外一个就是太行山麓上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十万林县人民战太行,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前提下,依靠自己的双手,用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钳,在巍巍太行的重山峻岭之中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世世代代祈盼的吃水和灌溉问题,同时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红旗渠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timg

2019年新春,我和我的朋友们结伴而行,实地参观了红旗渠青年洞和红旗渠分水岭水闸,与红旗渠有了零距离的接触。用四个字形容:大开眼界。壮观的美景让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是灵魂深处的一次又一次震撼,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结束红色旅游的行程,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村里的乡亲。大大出乎我预料的是,听众的反应都很淡漠。有人甚至问我:当年火热的年代,靠一双手,靠一锤一钳战天斗地,还有多少新时代的价值?乡亲们的提问,让我很是惊诧!查阅网络,我惊奇地发现,这种提问不是个例,时下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乡亲们的提问,引发了笔者对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价值的深度思考。

关于红旗渠精神是否过时这个问题,201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志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已经做出了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核。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全县水浇地面积只有1.24万亩,大旱之年,许多群众吃水都成问题。有人说,极度缺水地区,农民群众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一次、结婚一次、离世的时候再洗一次脸。因为缺水,群众的日子苦,群众盼水。引漳入林,修红旗渠赢民意、得民心,因而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施工过程中,林县县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红旗渠工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谱写了新中国的精彩华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依靠简单工具,一锤一钳劈山修渠已经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红旗渠无须复制,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需要继续传承。新时代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能够进一步坚定我们的信仰和初心,能够为我们奔跑追梦增添更强的动力。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时代楷模”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用他们的行动做出了回答。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严重侵蚀着数万亩农田,阻碍着交通干线畅通,影响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开启了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家园保卫战。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扎根荒漠、接续奋斗,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用心血和汗水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用“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宣传弘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林业草原系统干部职工向他们学习。

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也是最好的例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腹地,是一个苗族村寨。这里山高林密,民风淳朴,风景独特。这里虽然美丽,但是曾经相当贫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花垣县委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了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一位驻村的第一支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探索十八洞“可复制、可推广”模式。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基础设施、精准建设民生事业、精准创新扶贫机制,带领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劳务经济、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苗绣、旅游服务业,打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使得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修的石板路、新扎的竹篾墙、新添的青片瓦、新刷的木板房,在暖暖的春光下,绘成了一幅优美的水墨图。精准扶贫让十八洞村的群众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真真正正地过上了好日子。

十八洞村的脱贫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永远不能丢,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建设新农村,依然需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成功没有捷径,实现远大目标只有一个路径:干,艰苦奋斗这是我们新时代建设事业的传家宝。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厂县民宗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610739169。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