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是我的精神亲人之家
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 王蒙
在中国人民革命中,文学文艺起的是推动作用,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1949年10月,大量著名作家,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八面来归,聚集北京,掀开了共和国的新篇章。
1949年7月23日,中国作家协会成立,鲁郭茅巴老曹、田汉、丁玲、艾青、赵树理、冰心、孙犁、叶圣陶、周扬、夏衍、林默涵……辉煌的阵容令我这个文学少年醍醐灌顶,五体投地。中国作协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吸引力凝聚力。
1956年初,是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萧殷恩师,支持了我潦草的《青春万岁》初稿,对习作的“艺术感觉”给予极大鼓励,指出了结构上的主要缺陷与修改思路,并以中国作协名义向我所在工作单位——共青团北京市委,发出了为我请创作假的公函。
1957年初,在有关拙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争论中,茅盾主席、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同志、中宣部有关领导林默涵同志、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同志,以及郭小川、严文井、秦兆阳、韦君宜、黄秋耘同志等,都认真贯彻了毛主席的指示,对我循循善诱,倍加爱护,有保护有批评,有鼓励有帮助,使我对党的文艺方针,对作协特别是老一代作家与领导的殷切期望,对自己献身文学事业的选择与应有珍重,都有所领会,有所感悟。
中国作协,始终是我走上文学道路的一个感召,一个依靠,一个指南,是我的精神亲人之家。没有作协,就没有今天的王蒙。
作家的劳动主要是个体的,或谓“宜散不宜聚”。作家比较强调个人风格与个性特色,有时一些同行表现了任性与相轻,社会上也时有对作协的刻薄质疑,这为作协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同时,正是这些难点,说明了作协的存在与积极运转,有助于创造更加健康与诚挚的文风与世风,作家的艰难与或有的孤独与常有的困惑,正是作协存在的理由。所谓“宜散”的文艺家们,正可以在作协的组织中找到美好与阳光的相聚;伟大的信念、使命与传统,心灵的沟通与智慧的切磋,正可以带来文学上相互提携砥砺的希望。作协对于采风与深入生活的组织推动,对于与社会各方面的生动与密集的信息获得,对于青年作家的培育与引领,对于与世界文学界的交流,对于文学报刊与出版物的编辑与支持,对于优秀作品的讨论、彰显、评奖与推广,对于作家的劳动与生活的关爱照顾,其任务是毫无疑义的。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起来向前看,作协的声音更加响亮,作协的工作更加细致。令人感奋的是,中国文联与中国作协的工作,始终得到党中央、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怀与有力领导,得到中宣部的密切指引敦促与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文学生活兴旺发达,作协的工作日益深入与广泛。
我愿永远做“党的女儿”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 田华
我首先最想说的是,感谢党——亲爱的母亲,给我温暖和依靠,教我本事,教我做人,我愿永远做“党的女儿”,始终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作为我最高的行为准则。可能是年岁大了,现在越来越爱回忆了:常想起我12岁参加八路军,感觉找到了母亲、找到了家的那份喜悦;常想起16岁那年,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时的那个激动场景,心中默默立下的“一辈子对党忠诚,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的誓言;常想起在党的关怀和教导下,我如何从一名无知的孩子成长为有理想、有追求、为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一名女战士、女文艺工作者;常想起我拍摄《白毛女》《党的女儿》《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奴隶的女儿》《法庭内外》等影片时的一幕一幕,以及党和国家给予我的奖励和荣誉;我还常想起战争年代牺牲的战友、逝去的英烈,那时我更想告诉他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我国的人民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喜悦幸福。我也一次次告诉自己: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党就是我的母亲,她给予我这么多,我必须为母亲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党的恩情。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最美好的新时代,一个最伟大的新时代。我虽已至耄耋之年,但我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不断锤炼自身的艺术修养,演党的女儿,做党的女儿,忠诚于党,报效祖国,到党和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在战争年代,我穿越枪林弹雨,演出《子弟兵和老百姓》《红枪会》《血泪仇》《兄妹开荒》等文艺节目,用文艺武器提振军心、凝聚民心,为最广大的工农兵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潜心创作,成功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喜儿形象,精心演绎了《党的女儿》中的李玉梅、《法庭内外》中的女院长尚勤等每一个角色,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鼓舞人们建设好美丽新中国;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我虽然已经是“90”后,也离休了好多年了,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党的女儿,国家的重要纪念和庆祝活动、重要节日、重大演出、赈灾义演等活动,我都义不容辞地参加,以实际行动践行我的初心和使命,我还要努力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为青年艺术工作者作表率。“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是我当年参加抗敌剧社时的社歌,也是我一生的座右铭,只要初心不忘,使命牢记,就会有无尽的潜能,我将用好我手中的这把艺术之枪,趁着自己这颗螺丝钉还没有完全老化,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余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我的一切。
70年来,我们文联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70年,我见证了中国文联的光辉历程。在新时代,我们文联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好自己的基本职能,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不断创作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