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3)

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3)

——纪念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不负时代 守正创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文联成立后最早一批专业协会之一。在中国美协成立之际,当时已85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齐白石书写了他生平最大的一幅书法,内容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体现了历经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动荡艰难的老一辈艺术家对新中国文艺方向由衷的认同;作为中国文联成立大会的艺术活动,第一届全国美展也在1949年7月举办,展出了来自解放区的美术作品600多件,以欢呼革命胜利、表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歌颂英雄和劳模等崭新的主题翻开了新中国美术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美术家以满腔的热情,感受时代的变迁,以油画《开国大典》,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为代表的绘画作品、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为代表的雕塑作品表现革命历史,讴歌人民英雄,形象地表现了新中国屹立东方的大国气象;以国徽、政协会徽、人民币设计为代表的大量设计与公共艺术,体现了中国美术为新中国造型、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理想。大量反映祖国山河、美好家园、描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生机、刻画人民群众崭新精神风貌的作品,在中国美术的长河中闪耀出时代的光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部署下,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在一系列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中,老中青几代美术家踊跃参加,焕发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真挚情感,在主题构思、形象塑造、笔墨语言上都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美术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水平向社会传播,向世界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笔墨当随时代,丹青寄托豪情。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在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中国美术的思想性含量,展现中国美术的人民性特色,提升中国美术的艺术性水平。

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优秀的文化基因,受益于党的关心重托和人民的支持期待,欣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盛世,中国美术家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也有深厚的感念之情。在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周令钊等8位老教授亲切回信。习近平总书记问候的周令钊先生今年已100周岁,在我们为他举办个人展览时,他用朴素的话语表达了心情,他说:“国家和人民养育了我一生,勤奋和严谨是我一生的习惯。身处盛世,国家昌盛、人民幸福,我还要为美化国家、美化人民生活继续工作。”这样百岁高龄的老一辈美术家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境界,堪称中国文联成立以来中国文艺家奋发有为、守正创新的楷模,他朴素的言辞也正说出了广大美术家的心声,那就是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为中国文艺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重新发现与继续担当 

湖北省作协主席 李修文

1997年7月,我大学毕业,分配至吉林省作协主办的《作家》杂志社担任编辑,2018年7月,我当选湖北省作协主席,二十余年来,无论是从事文学编辑,还是从事专业创作,如同七十年来被关爱、被培养的一代代作家一样,我对中国作协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七十年来,在中国作协的带领下,江山代有才人出,文学作品繁花似锦,文学生活越来越具魅力,文学在许多我国的重大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先声、先行、先锋的作用,对此,我和众多作家一样,深感骄傲。

今天,崭新的文学形象正在朝我们奔跑而来,古老的文脉正在化作崭新的动力在我们眼前生生不息,崭新的文学疆域正在等待我们更加深入地去开掘,去拓展;作为一个文学组织工作者,我也感受到,在中国作协的带领下,与时代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让文学作品和文学生活与时代俱新,是许多作家共同的呼声;而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文学组织工作,我们都需要去重新发现,继续担当。

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传统的力量,真正的传统里,一定埋藏着真正的创造:不管是古典文学传统,还是新文学传统和新时期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底气和源头,首先就在于它们的创造性。

而今正是创造之时——尽管我们正在迈步向前,但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独特性仍然无处不在,许多独属于中国式的情感和伦理正在被新的时代所激活,正在等待着我们用新的创作、新的美学去发现,去证明,就像中国作协的奠基人之一茅盾先生所说:“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绝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

因此,我们也更需要重新发现自己和时代、和人民的关系,“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仅仅是此刻的使命,更是真正的创作者终其一生都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不如此,我们就无法看见贾宝玉和林黛玉,我们就无法看见闰土和祥林嫂。吾土与吾民,已因时代而新,但是,持续地滴血认亲,持续地辨认出新的困顿和渴望、新的庄严和热情,仍然是记录巨大新变的根本路径,也唯有如此,我们时代的人民,才有可能跟我们的创作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的作品中,才有可能具备更加深沉和雄阔的人格力量。

今天,一个写作者如何去捍卫真正的生活,变得比以往许多时刻都要重要得多:如何主动地突破碎片化处境?如何主动地将自身体验成为一根感知时代变化的神经?如何抵抗习焉不察的惯性,在更加复杂和幽微的此刻展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这些问题的提出,很有可能帮助我们再一次建立对自身创作和文学生活的重新认识。

我们更应该继续担当起作为时代亲历者、见证者的责任。亲历,意味着亲身丈量,亲自擦亮,以此发现新的时代和新的自我;见证,意味着暂时地遣散自我,使作品让位于他发现的世界,即,回到新文学的初心:到人民中去,发出平民的、大众的、有血气的声音。而这两者都需要坚强的直面——直面传统在今日的被激活,直面时代新人的诞生;直面价值观被文学重新塑造的过程;直面古老文脉如何通过个人实践得以静水深流。也因此,“中国故事”才无穷无尽,讲述“中国故事”的耐心和抱负才无穷无尽,被“中国故事”所安慰过的人心与灵魂才无穷无尽。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