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许党 徐徐清风(2)

以身许党 徐徐清风(2)

——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领导品格

以身许党,彰显于表的是一双把人民事业担在肩上的铁肩膀——苟利于民富国强夙夜在公,苟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披坚执锐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总书记的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曾用“夙夜在公”,表示要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2017年11月再次履新,他同样用“夙夜在公”回应人民的期待和信任,表达发自于内心的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中要求中央委员会成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夙夜在公”一词,出自《诗经》,大意是指从早到晚,勤于公务。它体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使命的自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自我警醒。我们党的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起始的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为人民的事业、人类的事业勤奋工作、忘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脉相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基因。中共中央办公厅介绍过习近平总书记勤勉工作的一个信息:报送给习近平总书记的请示,不管多晚,即使到了夜里12点,第二天早上都能收到他的批示。“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由此可见,人们的目光自然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担当——苟利于民富国强的夙夜在公,苟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披坚执锐。

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怕一切困难“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崛起”这个当今地球上的最大奇迹,之后剩下的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到“利益固化的藩篱”。2013年4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习近平亲任组长。当时,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很踊跃,提出了上万条的改革建议。那么重点集中在什么地方呢?……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出台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措施,基本确立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国企国资、户籍制度、财税金融、农村土地、公立医院……一项项议论多年、阻力重重、牵涉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接续启动,以前不敢想、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逐一砸开。比如推动“官邸制”,这是向高级官员开刀,要得罪人。此前对于这项改革,社会一直有呼声,却迟迟没有回应。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持下,这一条硬是写入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的学者回忆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很多重大改革是难以出来的。

只要对实现“中国梦”有利,顶住一切压力“上”。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向何处去?面对国内外一些人的疑虑,包括“经济硬着陆”“金融风险爆发”“改革缓慢”“中国崩溃”等论调,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必须“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他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他的率领下,中国发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对内,敢于向固化的利益藩篱宣战,敢于触碰党内国内军内盘根错节的矛盾问题,敢于大刀阔斧革除沉疴流弊,敢于刀口向内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对外,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标志,向更广泛层面合作延伸,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同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等发展战略实现对接,等等。只要能够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只要有利于为中华民族谋伟大复兴,就要克服一切障碍、冲破一切束缚“拼”和“干”。这一拼劲从哪里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用一个金句告诉了人们为什么——“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这里既揭示了改革开放40年取得伟大成功的真谛所在,也指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根本路径和根本方法。

只要认定了、看准了的事,义无反顾地“抓”。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加完备、更加稳定、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这是针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做出的理论回答和现实回应,被舆论称作“第五个现代化”。这一现代化,所触及到的党内、国内、军内的突出矛盾问题,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无论是思想阻力还是现实困扰,都是前所未有的。舆论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自我加压”。他坦言:“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以不负人民重托为担当,他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目标一旦确定、任务一旦明确,就要紧抓不放,一抓到底,一刻也不懈怠,一刻也不停顿,一刻也不放松,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贯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全面依法治国到美丽中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文化自信,从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国家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全面开放新格局等系统化战略,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人民军队,在每一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都亲力亲为。他认真审阅重大改革方案的每一稿,逐字逐句亲笔修改,从而保证了政出一门、意志统一,同时通过督察等措施,确保改革不沦为“纸上谈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一个新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中国逐步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军事变革的现代化军队也正在大步走向未来。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和方案有助于破解“文明冲突论”“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尔伯格陷阱”。

2017年11月,新华网曾报道过这样一个花絮: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五大洲、57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里程相当于绕地球14圈。他的出访日程总是紧张繁忙,活动环环相扣。在南非主持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时,他深夜12点还在参加双边会见;在印度果阿金砖会晤期间,他早晨8点离开酒店,一直工作到午夜快1点返回。一个引领近14亿人民的大国领袖为何要这般辛劳?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表达自己的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夙夜在公,唯恐有负党和人民重托。为党为国为民的赤诚与忠贞,辉映日月!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