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上的精神盛宴

山水之上的精神盛宴

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发生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会稽山阴之兰亭(今浙江绍兴兰渚山麓的兰亭,传说越王勾践在此种植过兰花,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故称“兰亭”)。这一日,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临水主持修禊之礼,以消不祥。这个集会可谓高朋满座、群贤毕至,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性好山水”的名士孙统、“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以及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涣之等共40余人,云集了一代名士。千年之后,在后人的眼中,这绝对是一次盛大的文人峰会。

这天正值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里环境清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场展现于山水和灵魂之上的盛宴,在兰亭徐徐拉开了帷幕。

修禊之礼的高潮,一种“曲水流觞”游戏正在开始:名士们分坐溪水两侧,把盛满酒的羽觞浮在溪水中,随风而动,流到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畅叙幽情。泉水声,欢笑声,吟哦声,飘出竹林溪涧,飘过会稽山巅,飘入历史文化的某个制高点上。

众名士约定作四言、五言之诗,大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吸馨吁兰,吞珠吐玉。山好,水好,才情更好;墨香,酒香,灵感也香。诗情伴着水汽、云气、空灵之气,氤氲袅娜,长长短短,在山川大地之上,在清流激湍之间,蔓延、滋长……之后,王羲之将当日所作的37首诗汇编成集,是为《兰亭集》。众人又推王羲之畅意挥毫,乘兴写下书法和文学的双重绝唱——《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字势雄逸,风格清秀,烟霏露结,行云流水,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似“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有“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堪称绝代无双的第一行书,“古今以为师法”的巅峰之作。序中记叙会稽山水之美、聚会的欢畅之情,抒发人生好景难长、生死无常的感慨,大有老庄之风、归隐之志。在这篇序文中,书法艺术、文学素养、人生志趣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

那样一个季节,那样一个时刻,那样一群卓然不凡的高士,一觞一咏,浅斟低唱,才情洋溢,放浪形骸,把纵情山水带来的感受形诸笔墨,向天地发问,向宇宙抒怀,纵达千年万载,横贯千山万水。就在那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上,精神境界和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道升华,一种简洁、宁静、纯粹的诗意人生高高地呈现。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从仲尼、屈子,到王羲之、陶渊明,直至李太白、杜少陵、苏东坡,都不止一次地叩问天地,对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与转瞬即逝的短暂人生,发出深沉的慨叹浩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那真正的人生之乐在哪里?《兰亭集序》恰恰含蓄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这种智慧的回应,在茫茫的世间撷得会稽山的一抹苍翠,在匆匆的岁月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永远滋润着后世一代代上下求索的心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人格理想的标尺,寄托了文人墨客几多思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山水之间,有这么一次超然的精神“盛宴”,也足以为后人铭记,时时唤起人心底的性灵与智慧。当人们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困顿时,“山水”与“诗情”往往便成为心灵的慰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重塑着新的人生价值与态度,也层累地创造着文化,层累地丰富着历史。

“今日虽非洛邑,惟愿羽觞随波。”如今千年已逝,往事如风,而会稽山上、兰渚之亭,那一刻,斯人永恒……

本文关键词: 肖铜 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