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加减法” 营造文明新乡风

移风易俗“加减法” 营造文明新乡风

中卫市把以遏制陈规陋习作为提升全民素质、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移旧风,以农民群众为重点易陋俗,一手加大投入,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做好“加法”;一手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做好“减法”,让群众甩掉背上的“人情重担”,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牵住移风易俗“牛鼻子”

中卫市是一座古城,秦代属北地郡,是全国保留至今的唯一一座以“卫”字命名的古要塞。中卫市也是一座新城,2004年撤县改市,是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千百年来, 中卫市悠久的的历史、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并保留了诸多关于婚丧嫁娶的老规矩、老传统,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生活境遇的巨变,婚丧嫁娶操办规格越办越高,比阔斗富等一些陈规陋习死灰复燃,不仅给广大普通农民群众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一些群众致贫或者返贫,甚至使一些人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对农村的总体稳定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如期实现造成了巨大挑战。

梳理问题找出症结。中卫市委政府紧紧围绕如何简便易行、切中要害、因势利导,开展了问题大梳理活动,通过找出短板、正视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调研中发现,一些村子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导致举债结婚、因婚返贫的现象不断增多;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不善、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一些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靠要懒”思想滋长;封建迷信、涉赌涉毒、目无法纪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个别群众法纪意识淡薄,聚众上访、缠访、无理取闹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利于村民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生产生活状况上去,不利于农村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不利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给群众带来喘不过气的压力,还成为阻碍中卫发展的绊脚石。中卫市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以“遏制高价彩礼”为突破口,以“移风易俗”为重点深入推进民风建设“法治育人、道德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政策育人”的“五大工程”,进而推动“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奋进思变、淳朴向善、理性包容”文明乡风得形成。

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围绕媒体造声势,《中卫日报》、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开设了“各抒己见”“水城新语”等移风易俗专栏,集中开展相关政策解读,及时刊登活动动态、评议评论、群众反响等。同时,借助微信、微博、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开辟活动专题,大力宣传旧的婚丧习俗、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思想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围绕社会广宣传,在城乡主干道、群众聚集地,新设置公益灯箱广告500个,建设移风易俗宣传街5条,教育引导群众主动践行文明新风。全面宣传发动,各村张贴移风易俗宣传标语、建设文化墙,印发倡议书、年历画、台历等移风易俗宣传材料16万份,确保将宣传做进每一户农民家庭。围绕讨论集民智,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季”大讨论活动,一季度开展“陈规陋习怎么移”,二季度开展“高价彩礼怎么治”,三季度开展“人情往来怎么看”,四季度开展“厚养薄葬怎么做”讨论活动,发动全市干部群众一起来“挑刺”揭家丑,厘清身边的陋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如何操作等问题。

全面部署试点先行。制定了《切实破除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方案,在自然条件有别、人文习俗相异、发展水平不同的村子分类开展试点,从政策、制度、措施方面搞好顶层设计,选取两县一区6个村为试点,结合各自实际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在全市全面推开移风易俗工作探索了一批可行、可学、可复制的工作模式。突出一县(区)一特色要求,沙坡头区结合经济基础较好、彩礼普遍较低、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特点,实施了“五型”工作法,将11个乡镇分为脱贫致富、婚丧简办、文化引领、村民自治、孝老爱亲五型因地施策;中宁县结合彩礼问题不严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实施“孝德治村”,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干部群众对老人厚养薄葬等。在试点村,移风易俗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村民普遍享受到了俭办带来的实惠,村民们普遍反映:“还真得感谢政府,既办好了事,又省了钱,办了大家想说但不好意思说的事情。”

党员干部带头“移旧风”

社会风气的改良绝非朝夕之功,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与引导,没有具体的措施与制约,只有口头的号召,移风易俗工作一定会招致失败。俗话说,千难万难,做任何工作,党员干部带头就不难。党员干部、德高望重的乡贤就是引领民风民俗的标杆,他们如何处理人情风俗,群众也会跟着仿效。中卫市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把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主动作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为重点,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

以上率下“带头”。 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民风建设领导小组,“五大工程”分别建立推进小组,严格实行一个工程一套班子、一套实施方案、一套工作机制、一套考核办法,全市上下形成了部门推动,县(区)、乡(镇)、村(居)联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围绕顶层设计、正面引导、建设养成的工作思路,设计了“法治育人、道德育人、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政策育人”为内容的“五大工程”载体活动,通过每个工程治理一项主要问题,循序渐进推动培育文明乡村建设。中卫市紧紧抓住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这个“关键少数”,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督的暂行规定》,将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嫁娶事宜的监管做到“六纳入”:组织部门将党员、干部执行婚丧嫁娶规定,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纳入部门单位综合考核内容;宣传部门、文明办将其纳入文明单位创建,纳入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效能目标责任考核范畴;机关工委将其纳入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妇联将其纳入评选文明家庭的重要依据;团委将其作为志愿服务先进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

违规吃到“苦头”。市纪委、民政、公安、城管、教育、文体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哄抬彩礼、酗酒赌博、薄养厚葬等铺张浪费不文明行为纳入集中整治。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抱着侥幸心理,玩起了“三十六计”,有的采取分批次、分地点方式,将宴席化整为零。有的“退居幕后”安排其他亲属代操代办,或采用电子红包转账收礼等方式。中卫市加大整治力度,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开展了7次大规模的婚丧喜庆“人情风” 整治行动。沙坡头区河北灌溉管理所干部徐吉奎为儿子操办婚宴超出申报标准,造成不良影响,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中宁县长山头医院药房主任杨伟乔迁新居宴请同事、商业朋友和服务对象,收受礼金5600元,被给予行政警告处分;中宁县红梧山管委会副主任黄胜借乔迁事宜,宴请下属辖区村干部,收受礼金5100元,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中卫市以不定路线、不定时间、不打招呼等方式,组织开展市县互查、县区互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一批违纪违规者被点名通报,达到了震慑效果,带动了社会风气。

严管尝到“甜头”。中卫市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把民风建设纳入对县区、部门效能目标考核范围,作为村干部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建立了文明村镇奖励及村干部绩效管理机制,把抓移风易俗工作的成效与村干部的绩效管理考核挂钩。今年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不力的6个市级文明村实施了一票否决,责令1个村对创建工作限期整改,对评上的文明村给予8万元的创建补助经费,目前已累积兑现奖励资金456万元;同时村干部工资在原基础上上浮15%,累计兑现50多万元。结合精准扶贫建立了城乡结对共建制度,把移风易俗共建成果作为文明单位晋级和确认的依据。奖惩机制的建立激发了基层干部的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积极性,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两委”研究出台了《规范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办法》,将“反对大操大办、沿袭陋习”等内容纳入村干部“十要十不准”标准,在村文化广场进行公示。规定党员干部操办婚事,彩礼不得超过5万元,迎亲车队不得超过6辆;倡导就地就近举办宴请,每桌不得超过450元,规模不得超过10桌;婚嫁双方合办宴请的,规模不得超过20桌。沙坡头区永康镇永新村建立了治保组,调解处理民事纠纷成功率达到100%,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奠定了组织保障。沙坡头区常乐镇刘营村老党员杨兴福一切从简办理父亲的丧事,村上的人对他的行为都不解,但是杨兴福说“都说厚养薄葬,老人走了搞这些形式,不如生前多给老人尽孝。”开展移风易俗治理活动之前,中卫市婚丧嫁娶办宴席普遍在50桌以上。而今,最多办10桌的严格规定给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咒”,抵制歪风邪气从我做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新习惯”。

发动群众参与“易陋俗”

党员干部大办宴席的歪风刹住了,但制约普通百姓的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上大操大办之风却并未根本减弱,一般家庭年均“份子钱”支出在2200元左右,这对于依靠打工、种地维持生活的农民家庭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为念好移风易俗这本“难念经”,中卫市以落实自治区《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试行)》为统揽,以家风民风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易陋俗”,统筹推动“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用群众的支持、生活环境的改善,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新风正气树起来。

群众受益赢得支持。没有踏踏实实的倡导和明明白白的经济账,老百姓尝不到新举措的甜头,移风易俗工作也一定不会成功。在充分了解群众现实诉求的基础上,中卫市在实施移风易俗“五大工程”时紧紧围绕“让农民得实惠”有序推进。法治教育工程围绕建设法制育人基地、培育法律明白人、创建法治示范村、构建民调网等“四个一”要求来开展,将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文明新风培育工程围绕“家风、家教、家训”建设,在全市开展优良家训评树、晾晒活动,先后培育、征集好家训家规254篇、家风故事127个,并对其中的41篇优秀家风故事编印成册,引导家风正民风,推动民风促移风。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日行一善、道德模范评树、破除陈规陋习、文明创建等活动,出台了《加强殡葬管理制止乱埋乱葬的规定》等一批文件,着力推动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基层民主管理工程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村务公开三项工作开展,推动实现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民生保障工程重点围绕落实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六个全覆盖”来开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民风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共建设美丽村庄194个,改造农村危房9.3万户,完成村庄道路硬化1347公里,建成休闲广场96个,硬化公路通村率达100%,使用清洁能源农户比重达58%,84.7%的群众居住在抗震、安全的砖瓦房里。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将移风易俗工作与村级福利分红挂钩,创建了监督台账,村民中出现违规违纪、大操大办、传播制造谣言的,一经查实,年终不予发放福利分红金或部分扣发。沙坡头区柔远镇高营村任学玲说:“我们村现在通上了环保的天然气,冬天用壁挂炉取暖,又暖和又干净,比住城里还舒服。”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中卫市注重发挥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感召力,因地制宜抓好农村宣传文化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农村文化发展条件,引导群众在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中培养道德自律和文化自觉。近年来,中卫市先后打造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场所10个,村级文化室448个,社区文化室37个,文化中心户193个,业余文艺团队84个,建立农家书屋492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9所。将反对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内容转化为群众易记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故事小品。编排的小品《婆婆也是妈》,阐释了“新二十四孝”行为标准;开展移风易俗诗歌朗诵,引导群众把婚丧嫁娶事宜办成既符合民风民俗,又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好事,让广大群众在共享共乐中易风化俗。成立了向阳社区、中山社区等182个志愿服务站,打造张艳琴爱心小院、刘在环爱心饭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批长期活跃在城乡、社会反响好的志愿服务阵地。设立大型民风宣传广告牌30多块,刷写永久性民风宣传标语1500多条,设立善行义举榜600多块,设立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村移风易俗、法治教育、科学普及等为一体的民风宣传文化长廊184处,让闲置的墙壁变成了“会说话的墙、能育人的墙”。中宁县余丁乡永兴村推行孝德治村、慈孝治家,依托文化广场建设“孝德园”,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

创新载体优化路径。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基层干部出现了麻痹思想,将其等同于一般工作,出现了切入不准、载体不活、效果不显等问题。中卫市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在开展“美丽乡村靓起来”品牌活动的基础上,以家庭建设为重点推动开展“百村万家‘靓’起来”创建活动,让移风易俗有角度、有抓手、有成效。一是开展家风家训“晒”起来创建活动,对便于传诵传讲的家训、家规、家庭故事进行广泛宣传,组织书法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书写家训”活动,制成匾额、条幅,悬挂大门口或厅堂,并精选一批好家风家训家规汇编成册,印发各家各户学习传承。二是开展空巢老人“乐”起来创建活动,在各村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组织志愿者经常到空巢老人家问候、了解老人需求、提供打扫卫生、陪同老人就医、到户外活动等志愿服务。三是开展文明家庭“评”起来创建活动,通过选树典型、宣传先进,通过“家家学、家家议、家家做、家家乐、家家评”,使文明观念深入千家万户。四是开展理事会“用”起来创建活动,在2017年将实现所有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成效明显的理事会进行褒奖激励。五是开展新乡贤“赞”起来创建活动,广泛组织新乡贤荐评、示范、传承、礼敬等活动,充分发挥新乡贤在家庭文明建设、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作用。六是开展村史馆“建”起来创建活动,以照片、耕具、老物件等为载体,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历史典故、新旧对比为主题,在全市打造40个特色鲜明的村史馆,使之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

通过一年来的持续发力,移风易俗工作在中卫大地全面铺开,初见成效,“你办我也办”等盲从行为、“你好我更好”等攀比现象不断淡化,有效减轻了广大群众负担。2016年,中卫市城镇居民人均婚丧嫁娶礼金支出1633.3元,同比下降23.3%;农村居民人均婚丧嫁娶礼金支出1203.5元,同比下降20.9%。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