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老子的治国智慧(11)

摘要: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老子》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引用《老子》中的经典名句,其对《老子》的应用显示了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视野、格局和境界。本期节目中,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的王德岩主任将为广大网友深入解析老子的治国智慧。

汉朝开始已经把秦朝的法律大大地简化了,但是仍然很多刑法很严苛。汉文帝先后下了三道诏书,第一道叫《议犯法相坐诏》,把连坐之罪废除了,第二道叫《除诽谤法诏》,第三道是《除肉刑诏》,原来犯罪要割耳朵、割鼻子、剁脚、剁膝盖,一旦有这个刑法就会造成终身残废,汉文帝把这个给废除了。《老子》中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从三道诏书可以看出,汉文帝发布的这些法令多么有《老子》所谓的慈仁之心。另外,汉文帝解决国家大事的方式与后来的汉武帝也非常不一样,在他的时期基本上没有发动过大的战争,但是他没有丢过寸土,而且赢得了一个和平时期。

当时南越王赵佗在南越称帝,已经年龄很大了,汉文帝做了皇帝以后,没有去征讨他,而是给他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成为古文的名篇,在各种古文选本里面都有。信的一开头写道:“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这句话既摆明双方的地位,奠定原则和基础,同时又亲切、低姿态。紧接着是一句“朕高皇帝侧室之子”,汉文帝知道赵佗对他的父亲刘邦很有好感,所以强调了自己是刘邦的儿子,同时他又是刘邦与薄姬所生,意在强调自己是“侧室之子”,一方面继续低姿态;另一方面与吕后划清界限,不让赵佗产生误会。汉文帝在信中还告诉赵佗,他家祖坟已被修护,进一步增进好感。之后汉文帝笔锋一转,说南越掀起战火以来,双方损失都很大,“长沙苦之,南郡尤甚”,南郡是赵佗的地盘,这句话表面看来是慨叹,也有慰问之意,但其实软中带硬,意思是“杀我八百,你自损一千”。就赵佗关心的长沙王封地问题信里也专门进行了解释,认为那是高祖皇帝很久之前做出的决定,并不刻意针对赵佗,汉文帝向赵佗承诺,只要他接受朝廷的封王,取消帝制,“服领以南,王自治之”。汉文帝还让陆贾带去一些礼物,包括“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以示慰问。赵佗看到这封信,感动之余也陷入沉思,他是个能洞悉大势的人,与汉朝长期僵持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取消了帝号,重新接受汉朝所封的南越王。

另外,汉文帝还给匈奴的莫顿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汉文帝表示赞赏匈方捐弃前嫌的建议,同时又指出违背和约的情况常常发生在匈方,因此希望匈方告诫各级官吏严格遵守和约。莫顿知道这个皇帝看上去很客气,其实并不好惹。因此,他们之间相互威慑,保持了一种平衡。

汉文帝在位时期一直保持了这种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姿态。在国家治理上以和平、怀柔为主,因此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在个人生活上,他的黄袍穿了20年,从来没有换过。他给国家、给百姓带来了很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汉朝对文帝极其推崇,汉朝的臣子在劝诫汉武帝的时候,拿出来做话题的就是文帝如何如何。

第二,我们说一下宋朝。宋朝比较倾向于怀柔的方式来统治,比如杯酒释兵权、不杀文人。其中怀柔做得最好的就是宋仁宗。宋仁宗赵祯是一个很独特的皇帝。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狸猫换太子”中的那个太子。他曾经在民间生活过,所以对民间疾苦了解很多。他在位41年,统治时间很长,历史对他的评价是深得“恭俭仁恕”之道。史书里面说,他对内“守法度,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宋仁宗尊崇黄老刑名之术,皇帝不参与、不干涉法律的执行,国家的各种事情都要交由外廷去议。所以大臣对他的评价是:“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我们这位仁宗皇帝什么都不会的,他就会做皇帝。为什么?他不乱干涉朝政,把事情都赋予法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