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老子的治国智慧(12)

摘要: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而《老子》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哲人高道、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引用《老子》中的经典名句,其对《老子》的应用显示了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视野、格局和境界。本期节目中,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的王德岩主任将为广大网友深入解析老子的治国智慧。

所以总的来说,仁宗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皇帝。在他在位的时期,基本上以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对外的纠纷。“澶渊之盟”就是在他那个时期发生的。另外,他在位时与西夏也有一个“庆历和议”,所以他的时期维持了和辽、西夏一段时间的和平。我们历数宋代最能拿得出手的事,比如唐宋八大家,北宋占了六家,这六家(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都活跃在宋仁宗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罗盘)都出现于宋仁宗时代;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也是出自宋仁宗时代。

宋仁宗作为皇帝其实很弱势,他的意见也经常被大臣驳回。有一次,仁宗的一个妃子想要给她的父亲安排一个职位,在仁宗上朝之前这个妃子对他千叮万嘱。结果上朝之后,大臣就是不同意,包拯为了跟他辩论甚至走到了他面前,唾沫都喷到他脸上了。最后这件事也只好作罢。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宋仁宗在面对大臣时其实是比较弱势的,但是这种弱势体现了他对法度的尊崇。因此,尽管这个皇帝不是那么英武,北宋邵伯温却评价这个时代是“仁宗盛治”,他评价宋仁宗:“盖帝知为治之要:任宰辅,用台谏,畏天爱民,守祖宗法度。时宰辅曰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曰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呜呼,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此所以为有宋之盛欤?”说他特别知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用谏官,畏天爱民,当时的宰辅富弼、韩琦、文彦博,台谏唐介、包拯、司马光、范镇、吕诲云,都是名臣。这些名臣是要靠皇帝虚心的胸怀来成就的,所以“视周之成、康,汉之文、景,无所不及,有过之者”,他认为这是宋朝最典型的时期。

因此,宋仁宗去世的时候,“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并且在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当时辽国的道宗耶律洪基感叹:“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并且对左右说:“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我如果不是生在辽这个地方,而生在中原,也只能替仁宗皇帝执马鞭做一个都虞美侯。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就是把宋仁宗的画像放在他们那个地方,像祖宗一样祭拜。后世金兵占领中原后,曾经大肆地盗掘宋陵,但是因为慑于宋仁宗的威名,独独没有对他的永昭陵下手,所以“唯昭陵如故”。这是运用《老子》“清静无为”之术治国的仁宗皇帝。

第三位我们来说一下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初,曾经御注过《道德经》,在洪武七年(1374年)注成。他在《序》写道:“我即位以来,不知前代哲王之道,惶惶宵昼。访究于人,人皆我见,试简群书,得《道德经》,文浅意深,不可知通而作罢。观之旬日,又获另一版本,注家复异。我悉视盘桓,欲想试注,又恐后人耻笑。一日,见《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弃市,而暮仍有百人犯罪,这岂不是印证了老子的话吗?我便罢极刑而囚禁,令其役作。”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即位以后不知道怎么做皇帝,所以惶惶不可终日,非常担忧。当他探讨如何管理国家做皇帝的时候,去问书,就得到了《道德经》。看了很多天,又获得一个版本,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后来他自己有了心得,就想着去注它。有一天看到《道德经》上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每天早晨有十几个人被杀头,晚上仍然有100个人犯罪。这不就印证老子的话吗?所以说杀头是没有用的,因此就不再轻易杀头了,而把他们囚禁起来。因此,朱元璋把《道德经》(《老子》)看作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道德经》里面的一些治国之理对朱元璋早期的治理有很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