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带

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建设,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500多年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今天,大运河又与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其西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一带一路”整体布局的完美一环,使国家战略更具协同性、全局性和科学性。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亟须破解的难题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从白浮泉出发,沿河道考察颐和园(原瓮山泊)、什刹海、南新仓、万宁桥、平津闸、燃灯塔、张家湾古城等重点遗址,调研沿线的河道生态保护工作与治理情况。整体来看,北京对大运河这块金字招牌的科学保护、创新活化和借势利用还远远不够,发挥大运河对塑造城市精神、彰显城市特色、丰富文化服务、推动“四个中心”建设的作用还不凸显,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还不突出。

如何保护好大运河沿线的生态环境、提升水体质量,让运河岸绿水清,成为城市流动绿肺与休闲游憩佳处。北京段大运河特别是通惠河,存在较为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河道由再生水注入,缺少流动性,河底淤泥沉积,水草密布。运河亲水性较差,与周边区域联系较弱,河道主要是防洪排涝,景观轴、文化轴和经济轴等功能尚不显著。

如何梳理好大运河庞杂而分散的文化资源,摸清文化“家底”,让文化遗产在商业化浪潮中不失原真性与整体性。北京段大运河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闸、古塔、古桥,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技艺等民俗资源。将这些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形成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的数据库,是一项需要时间、金钱与精力的系统工程。

如何提炼出北京段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使其与城市战略、当代价值和现代社会有机融合,实现圆融对接。要强化对北京段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结合时代发展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为北京建设“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战略支撑。

如何利用好大运河这个超级IP,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实现文化价值最大化。当前,大运河文化资源挖掘不深、融合不够。特别是虚拟价值与形态开发不足,沿线产业发展与大运河文化缺少内涵关联。随着航运功能衰退,“因河兴城”的城河共生关系日渐松散,其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关系还需重塑。

如何优化大运河沿线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提升大运河整体形象和区域价值。运河沿线缺少整体的规划布局和景观设计,缺少旗帜性的文化地标,很难赋予当地居民大运河流经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如何联动沿线城市的资源与力量,在断航的现实条件下推进协同合作,构建起大运河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纵向上,需要在国家、省、市甚至更具体的行政单元形成合力;横向上,需要运河沿线城市之间、城市部门之间协抓共管,协同与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力量。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

以规划为引领。站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结合全球城市运河保护与利用经验,做好北京段大运河文化带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大运河(北京段)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文化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完善空间功能布局。可参考杭州模式,组建市属运河集团,利用市场手段推动综合整治和保护利用。推动制定《大运河(北京段)保护条例》,为保护利用好大运河提供基本规制与遵循,为文化带永续发展奠定法制基石。

实施“强基战略”。通过系统梳理大运河文化资源、加强遗产保护、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等措施,全面夯实大运河文化复兴繁荣的基石。启动“大运河文化资源普查与数字化工程”,对大运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大数据库。创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推动从注重单一文化保护转向文化场景要素的综合保护,从注重“物质”保护转向“物质”与“非物质”保护兼重,从注重行政保护转向法治保护和多元力量保护并存。

实施“融合战略”。以促进沿线生态、产业、人文、城市融合为导向,重塑沿岸产业、城市功能与人文景观,推动城市生态生产生活与大运河融为一体,提高城市的颜值指数和人们的幸福水平,打造水人文产城共荣城市。实施“大运河IP孵化计划”,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运河IP开发,实现运河文化与旅游休闲、动漫影视、文艺作品等载体有机融合。实施“产业更新计划”,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加强高端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集聚,发展文化新业态、新产品与新服务,形成“大运河文化+”格局。

实施“协同战略”。推动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命运与利益共同体,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样板。组建“大运河文化带合作发展联盟”, 促进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沟通渠道。建立大运河文化带联席会议制度,促进管理体系、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联合沿线城市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基金”,深化区域合作。联合创设“全球运河论坛”“大运河非遗大展”等活动,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在世界舞台上讲好“大运河故事”。

实施“品牌战略”。选择重点河段、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支持,打造北京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增长极”和“排头兵”,拉动整体崛起。重点支持通惠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段,将其建设成为融生态、景观、文化、休闲、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滨水文化发展长廊。

实施“社会动员”战略。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捐赠物资等形式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依法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倡导建立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学术联盟,推动“运河学”建设。

(作者:熊海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言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